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今天,你低碳了吗?
发布日期:2010/5/16 8:33:09 作者:慕海燕 出处:哈尔滨日报
倡导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共建低碳城市的活动主题,让冰城人的低碳理念大大提升。一个个低碳家庭、低碳校园、低碳社区的创建,让低碳成为市民的新时尚。
孔阿姨的低碳一天
清晨6时许,年过七旬的孔令荣阿姨起床开始一天的新生活,孔阿姨和老伴石凤岐老人的生活方式,是已经被所居住的社区推广了的低碳生活模式。
用过卫生间后,孔阿姨用存在塑料盆里的洗衣水冲干净马桶,这是前天洗衣服存下的水,一般洗一次衣服存下的水够老两口两三天的生活用水,这些水在孔阿姨家从来就没有直接排掉过,用盆存好,先洗抹布,再冲厕所,一点也不浪费。
厨房里,石大爷用燃气灶烧开水,只有半水壶,随用随烧。水开后石大爷关掉燃气灶用开水冲蜂蜜,随后用蒸锅热一下馒头,他再重新开火。石大爷说:“别闲麻烦,不用就关,哪怕中间只空半分钟也不让灶火空烧着。冷冻的馒头前一天晚上就拿到冷藏层里,既节约冰箱用电,第二天一早还节约燃气。”
石大爷洗脸时在卫生间的手盆里再放一个塑料盆,水接到盆里洗要比用流水洗节省三分之二,洗脸水还可以用来洗抹布。如果两岁的小孙女来了,这盆水还可以用来刷洗小孙女的小便盆。
老两口的住房是两室一厅,厅是暗厅,光线不是很好,可是在家只要不需要,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随手关灯”是他们多年的生活习惯。电视机、机顶盒、DVD的电源插头都是拔下来的,随用随插,用过就拔,因为空插着电源也耗费电能。卫生间里的热水器水温调节在30℃,需要洗澡时再调成70℃,洗后立即调低,这样大大节省用电量。“冰箱里不存放过多的食物,随吃随买,冰箱里放得太满耗电就多,做饭时尽量一次把需要的食物都拿出来,尽量少开关冰箱门。这都是我们节电的小窍门。”孔阿姨介绍。掀卫生间马桶水箱的上盖,里面只有半箱水。石大爷说:“我找水暖工把水箱里的浮漂调整了高度,每次自动上到半箱多水就停,半箱水冲厕所就足够用了。”
结束一天的生活,老两口准备上床睡觉前,都要将卫生间一个只有0.3瓦的小夜灯插在电源上。晚上起夜时有了这个0.3瓦的小夜灯就不用再开灯了,而它的耗电完全可以忽略为“零”。
王教授的废物利用
孔阿姨的邻居还有一位“低碳生活”高手,近八旬的退休老教授王俊生是位废物利用的高手。走进王俊生的家,你会看到一个“自己动手做”的家。
购物车:王老和老伴每天去市场都要拉着他们的购物车,购物车是王老自己动手做的。用三短一长4个木棍做成支架,下面安上两个小轱辘,支架上再固定一个纸壳箱。为了美观,能写会画的老人还给纸壳箱美化一番,上面贴上自己的书画作品。这样的购物车他做了大小两个,大的买二十来斤的米面没问题,平时买点蔬菜水果小的就能搞定。
按摩器:用大小3个塑料瓶盖套在一起固定住,然后将瓶盖剪成齿状,这就是按摩器的头,用个旧牙刷做柄,另一端连上4个小木轮,一个王教授自己研制的多功能按摩器就完成了。齿状的头儿是专门用来按摩头部的,小木轮是用来按摩手掌、腿、胳膊等部位。这几个小木轮也是废物做成的。王教授老伴曾经买过一小包木制小香球,放在衣柜中可以防虫。时间一久香球香味散尽,这个按摩器上的小木轮是王教授用这些小香球打磨出来的。
多功能长寿棍:这是王教授的另一个得意发明。一个废弃的拖布杆是主体,上面用胶贴上一个手柄。老人说这根棍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健身工具,王教授每天清晨练剑,它就是那把凝神聚气的太极剑。二是助行工具,王教授上了年纪,特别是冬季出门时天冷路滑,这根棍就是个拐杖,拿着它走路身体稳当多了。三是生活工具,王老晨练之后常常去早市上转一圈,有时买的东西多了拿不过来,他就把小棍往肩上一搭,购物袋套在棍上挑着回来,轻松省力。
一个旧纸板两根筷子,就是一把扇子;较厚的杂志封面做成个大果盘,废弃的包装盒改造成相框……王教授家里有很多变废为宝的宝贝。这些东西的原料有的是自己家的废物,有的是老人随手在外面捡来的弃物,反正都是平常人家的垃圾,通过他的改造,全都派上了大用场。
用低碳的方式宣传低碳
12日上午,记者来到道里区通江街道办事处友谊社区服务站时,这里正在进行着一个低碳主题的科普讲座,社区邀请市委党校的一位教授来为居民们详解一下什么是低碳。
在友谊社区,随时可以感到他们在用低碳方式向辖区内的居民宣传低碳的理念。今年3月,社区向辖区内全体居民发出低碳生活的倡议,并将倡议书发给市民。记者看到社区发出的倡议书的纸都是两面打印的。社区书记翟惠敏告诉记者,一张纸两面印在友谊社区是传统,多少年来他们都是这样做的,让居民切身地感受到低碳生活就在身边,人人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低碳。
在通江街173号大院门口,有一块老式的黑板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块黑板报是社区里唯一的一块,但是作用却不小。“173号大院是我们社区里最繁华的大院,每天2000多居民都要从这个院里进出,而且大院另一端通往超市,很多市民也常常从此经过,所以我们这块小黑报的宣传作用是非常大的。利用它近期我们已经出了三次低碳主题的黑板报,而且利用黑板报宣传本身也是践行低碳生活,一盒粉笔,一块抹布就是一年的宣传成本。”翟惠敏说。
记者到社区采访时,正赶上市科学宫与道里区科协共同制作的低碳知知识展板在社区里展出,吸引很多居民前来观看。
案例二:在外人眼里,小雨的家庭让人羡慕。小雨是杂志社的中层干部,丈夫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女儿在重点小学读书,我们还在郊外买了一套别墅,我和丈夫各自有一辆价格不菲的轿车。以前,小雨家离上班地点有点远,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去接她。遇到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丈夫还会买点小礼物让小雨惊喜一下。后来他们经常因为一点琐事吵架。有一次吵架,小雨可能过于愤怒,把丈夫心爱的紫砂茶壶摔了个粉碎,丈夫用那充满蔑视的眼神瞟了她一眼,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真后悔娶了你这样的女人”。第二天是小雨36岁生日,晚上下班回家后,他好像忘记了小雨的生日。从那一天起,失落和无助的情绪,开始笼罩着小雨的婚姻生活。那次吵架后,丈夫再也没有对小雨有过一丝的亲热。每天下班回家,他吃完饭,便一个人躲到书房里看书或上网,经常是半夜2点多才上床睡觉。除了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之外,丈夫很少跟我交流什么,有时候,两人一个星期都说不上10句话。那种看似无声无息却又时刻弥散在家庭中的冷气氛,让人充满窒息感。
“冷暴力”难定性
一味忍让更伤己
心理学家通过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两千多个家庭的调查,发现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有过不同程度的“冷暴力”。家庭“冷暴力”不同于肢体暴力,取证难,界定难,定性更难,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没有有章可循的维权流程,妇联等机关只能以协调为主。法律专家认为,对待家庭“冷暴力”最好不要从法律的角度约束,而应从道德的角度解决,因为这是夫妻间的“家务事”。外人一旦介入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发现婚姻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就应该早早寻求帮助。”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家庭都存在冷暴力现象,但寻求帮助者比例却很少。蓝女士就是一个例子,碍于面子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因此这么多年从没向心理咨询或妇联等机构寻求帮助,身体暴力也就逐渐升级成冷暴力。记者还了解到,因为法律中对冷暴力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冷暴力”不同于肉体伤害,可以做伤情鉴定,因此冷暴力是更为“高级”的精神伤害。即便告上法庭,也因取证难、衡量难,而不好界定是非。因为法律都难以界定,所以妇女在遇到家庭冷暴力时,一定要勇敢面对,并懂得求助。相关专家提醒正在遭遇冷暴力的妇女,不要一味忍耐。由于冷暴力和身体暴力常常交叉,因此,当第一次发生家庭暴力时,就要认真对待并善于解决。通过交流,让丈夫意识到这种错误做法的后果,否则,一旦丈夫陷入家庭暴力循环模式,就容易将暴力变成习惯。此外,当自己无法处理时,就要及时拨打妇联、妇女研究会等公益热线咨询,必要时这些部门还会提供紧急救助。
婚姻家庭指导师提出建议:夫妻双方不愿说话,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交流,比如发个短信、写封邮件,也可以把想与对方说的话写在纸上;可以从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逐步进行交流;作为受到压迫的一方要学会让自己快乐,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对方等。此外,在结婚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看看对方家里有没有家暴史,因为家暴是会“遗传”的。尤其是年轻人,对待婚姻要严肃,不能任性妄为,否则问题出现后悔就晚了。
住在友谊社区的七旬老人孙强大爷说:“总听电视里说低碳,可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了展板,听了讲座明白了,低碳、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说的是一回事,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不是多花点电费少花点水费的小事,这是关系到地球的生命,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用低碳的理念浸染孩子
南岗区第七十中学的校舍是已经使用几十年的老楼,从学校的卫生间就可以看出。这是比较原始的一个卫生间,一个大水箱统一冲水,而这种厕所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因为它是不间断冲水的。
“这个问题我们在目前无力改变学校硬件办学环境的情况下,已经通过老师们自己的发明创造有效地改善。”校长由沙丘说。原来学校老师按照学生上课、下课的时间表,发明了一个自动控制装置安在了水箱上,学生上课时冲水自动关闭,学生下课时自动开启,只要把时间事先设定好,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设定周六周日、假期停止使用。为了方便,这一装置还设定了手动按钮,特珠需要时用手按一下同样可以冲水。据介绍,有了这套自动冲水装置,学校卫生间节水达70%以上。
一方面践行,一方面教育,这是校园低碳生活的主题。据了解,除了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气等能源的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教育外,近期针对“低碳生活”七十中开展了少买新衣服,尽量不用、不更换手机的活动。
校长由沙丘介绍:“我们的教学楼里安装了磁卡电话,孩子们有事需要与家长联系很方便,虽然我们不提倡孩子使用手机,但是手机在学生中已基本普及。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次发出号召———尽量不更换手机。因为有的孩子追新,手机换得比书包还勤,不仅浪费而且产生电子垃圾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七十中的课外社团活动中,记者看到低碳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渗透。一个科技兴趣小组去年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升天火箭,助推的燃料就是火药,当时在校园里试验时,火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弥漫整个校园。现在这种实验他们已经不做了,最近一段地时间老师带着孩子研究“纸飞机”。据刘洋老师介绍,航天专家们在研制一种机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实验室里折纸飞机,用最低的耗材达到最高的飞行能力,这就是目标,这也是他们兴趣小组的低碳主题活动。同样大小的A4纸,谁的纸飞机置空时间长,谁就是赢家,这里面有很多物理知识融入其中呢。记者看到孩子们折飞机用的A4纸,都是上面有字用过的。低碳理念渗透与低碳生活践行同步,这是记者在低碳校园里常常会看到的契合。
市科协党组书记孙鸿达告诉记者,这次哈尔滨百万市民共建低碳城市大行动才刚刚开始,人人讲低碳、做低碳的氛围还在形成过程中。当城市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一个“低碳分子”时,低碳就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精神和血液了,这个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大问题,就可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