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碳交易:小荷才露尖尖角

发布日期:2010/5/17 13:16:23 作者:叶晓楠 出处:人民日报

  在低碳经济成为潮流的全球背景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如何建立?如何运作?面对这一市场,各级政府和企业界乃至每个人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

  中国CDM项目数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今年1月底,首个低碳交易市场落户深圳。同时,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相继成立。与大多数从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交易中心不同,能够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碳交易的屈指可数,其中就包括北京环交所。

  梅德文解释说,碳交易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发达国家履约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具体而言,碳交易有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贸易(ET)3种灵活机制,还有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VER)。

  在梅德文看来,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初现雏形,比较常见的是CDM项目交易,简单地说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

  截至今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2443个,到4月20日,已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的806个,占全球总量的37.45%,相应的预计年减排量占全球的59.69%。目前国内已获得签发的减排量占全球的48.35%,减排量和项目数均居世界第一位。

  根据中国政府2005年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开展CDM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比如,中国首批CDM项目之一的北京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与一家荷兰公司合作,在10年内将减少排放8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的废气指标又出售给这家荷兰公司。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中国企业获得了先进技术,同时又提高了能源效率,发达国家也以较低成本兑现了《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中国VER项目交易更有潜力

  梅德文认为,由于缺乏交易平台,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项目阶段,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商品阶段和碳金融市场阶段。目前在中国,更有发展潜力的是VER项目交易。

  去年8月5日,在北京环交所成立1周年之际,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达成: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第一家通过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在这笔交易中,碳减排指标经过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核证,为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减排的二氧化碳量的一部分,其购买资金则作为捐赠全部注入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绿色出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此后,去年12月25日,上海稻草人旅行社有限公司通过在北京环交所购买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自愿为旅行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负责的旅游公司。“稻草人旅行”还承诺:在2015年之前成为一家彻底贯彻碳中和原则的公司,即在项目活动中产生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采取多少抵消措施进行碳中和。

  这是两项自愿达成的减排行为,属于中国正在建设中的VER交易的成功案例。

  梅德文把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轨迹定义为“三部曲”:从2005年到2010年是“碳项目市场”,主要是以CDM为主;预测2010年之后可能会标准化、商品化,形成碳商品市场;再过若干年,也许还会出现“碳期货市场”,即证券化、金融化的市场。梅德文表示,北京环交所的工作,就是努力推动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跨越CDM项目交易阶段,建设在中国具有广阔空间的VER项目市场,并争取向VER的商品市场和配额市场发展,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还会努力建设CER期货市场。

  制定“熊猫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

  在碳交易市场中,中国由于尚未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减排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压得很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为此,去年12月16日,北京环交所联合Bluenext、Winrock、中国林权交易所在哥本哈根共同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梅德文说:“熊猫标准是我们为中国的碳交易量身定做的一个开放的标准,主要对象是面向农林等领域内的具有很强社会效益的减排项目。它标志着中国对碳交易话语权的争夺开始延伸到碳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中国参与标准建设的重要环节。”

  梅德文介绍,中国虽然一直重视发挥CDM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CDM项目申请的也多,但最终在联合国注册的成功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自己的标准和审核机构。他说:“这次中国参与制定的熊猫标准还要接受市场运行的检验,如果能获得较高认可度,将对中国赢取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起到积极的作用。”

  梅德文打了个比方,据经济领域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而制造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最低。同理,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处于两头的是标准制定者和终端买家,附加值最低的则是中间的初级卖家。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要想尽可能保障和扩大自身权益,就要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熊猫标准的推出正是基于此种考虑。

  碳减排是压力也是机遇

  去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可以预计,中国政府承诺的继续减排目标会很快分解到各个省市,全方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梅德文说,在减排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三高”企业(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会面临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压力。因此,中国的企业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竞争力,就应该有所行动。为此,我们于今年1月8日发起成立了“中国碳中和联盟”,这是国内首个碳中和联盟组织。联盟将为会员提供碳足迹测算与核证、碳中和交易与认证、碳资产管理与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为会员量身定制合理可行的碳中和实施方案。  

  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碳减排不仅意味着环境的改善、成本的提高、技术的提升,还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机遇。因为参与碳交易,是获得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获得的环保技术的重要渠道,而且通过CDM项目,还可以使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今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两场低碳经济研讨会上,有专家就表示,由于对CDM项目的不了解,使广州企业投资的很多节能减排项目错失了获取碳收益的良机。

  梅德文认为:“中国减排成本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成本国,同时,市场是碳资源、碳资产的最佳配置手段。如果想要抓住发展新能源带来的第四次发展浪潮,必须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环境改善。中国的企业如能抓住机遇发展成低碳企业,不但会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获得超额收益,也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