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低碳化已成中国发展新坐标
发布日期:2010/7/13 17:19:03 作者:佚名 出处:新华网
“城市低碳化发展,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坐标。”在日前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说。
面对这一新坐标,城市管理者该如何定位?又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低碳智慧”和“低碳实践”,给人深刻的启示。
信息公开透明 动员公众参与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合力,而如何激发全社会和公众的参与意识,还需政府不懈努力。塞舌尔大学校长罗尔夫安托万教授表示,“前提是,大家要了解一切,才会更加信任你。”
对此,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议员郭耀文深有体会。2006年,悉尼开始制订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制订过程中,政府和市民、企业反复磋商,以期集思广益,让计划更加完善。比如,悉尼建立了长达200公里的自行车道,就源自于此。
郭耀文说,“今天城市面临的问题实际上需要政府、公司以及市民共同努力。我们需要一种新型合作关系。”
“渐渐会有良性的回应。”郭耀文说,“人们愿意参加讨论了,有的家庭从图书馆借指南来核实自家的能源消耗。不少市民多人共用一辆车,积极安装太阳能系统,更多的人步行、使用自行车……”在悉尼市政府推出相关项目后,已有196家企业行动起来,和政府一起进行相关工作。到现在为止,悉尼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62000吨。
在台湾台北县,信息公开则表现为政府所有公共项目的公开与透明。“你需要告诉公众计划的内容,并和他们一起探讨可行方法。”台北县县长周锡玮说,“我们成立了台北县‘减碳诊所’和‘清洁生产中心’,给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减碳方案。”近4年来,台北县平均每年关掉近50家非法排污工厂,河流悬浮固体量从2007年的24600毫克/升,降至2010年的12毫克/升。近10万志愿者参与到城市环境整治活动中,促成台北县连续3年成为台湾地区最干净的城市。
“必须保证信息公开和透明,否则公众很难被动员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说。
政府身体力行 树立减排榜样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政策框架,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持。而最关键的是,需要政府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比如绿色建筑,“我们不妨看一下政府的房子,像市政大楼或者廉租房,如果属于绿色建筑,就可以起到挑大梁的示范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司司长阿拉伯霍巴拉说。
在澳大利亚,所有政府大楼都有绿色要求,联邦政府要求政府大楼必须节能,州政府也对政府大楼有评级。
在西班牙马德里,政府的身体力行体现在其廉租屋建设上。该市近年拟建的160691套房屋中,48%为公共保障住房。这些公共保障住房不少出自名设计师之手,而且是环保建筑典范。
民间机构搭桥 政府公众联动
澳大利亚的“绿星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除了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民间机构的努力。
“绿星计划”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建筑环境评级标准。一座建筑在水处理、建筑材料、室内环境、碳排放管理等8个领域评级过关,就能得到一颗“绿星”。现在,澳大利亚已有数以百万平方米的绿星建筑,包括工厂、住宅等。不仅新建筑积极摘“星”,旧建筑也努力通过改造以获得“绿星”认定。
业界为何能如此积极响应?除了信息的公开和平等的沟通,还有民间机构的桥梁作用。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罗米利麦德欧说,在过去8年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业界进行了许多对话。“我们有不少民间环境委员会与议会对话,比如建筑类的,这促成了企业界和政府的合作。”在墨尔本,还有许多协会和绿色基金,督促对现有大楼进行节能改造。
在加拿大,为修复蒙特利尔市圣米歇尔区的生态环境,当地市政府联合了180个组织,设置了垃圾填埋气体控制系统,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推出绿化造林项目等,把原是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的圣米歇尔区变为一个绿色环境示范区。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尚达尔加尼翁说,“我们还计划开辟生态教育展示区,人们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经验,更好参与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