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二氧化碳要“排”更要“存”

发布日期:2010/12/20 10:54:20 作者:朱姝 出处:扬子晚报

  本报讯 “碳排放”这个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其实,为了节能环保,不光要碳排放,还要注意“碳增汇”。省科协会主办的“江苏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活动月”活动,日前举行由省农学会承办的“低碳经济与农业”分会。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报告时指出,农业土壤的“固碳”能力被列为重要的减排措施之一。

  二氧化碳还要“储存”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汇”,全球湿地514万平方公里,其碳汇储量约770万吨。“试想如果把湿地全部开发出来,那它之前储存的大量的碳不就排出来了吗?”赵其国说,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由1990年的36.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08年的32.4万平方公里。20年来减少11.4%,湿地的碳汇和储碳功能也严重受损。

  最新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均大于排放,是全球碳库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农业土壤的“固碳”能力被列为《京都议定书》重要减排措施之一。我国农作物平均年吸收二氧化碳22.8亿吨,其中稻田4.5亿亩,年吸收二氧化碳12.9亿吨。“美国农民通过土壤碳汇赚钱,每年有240亿美元的土壤碳汇市场,中国采取这一措施,也可将农田、森林、草原的碳汇进入市场,既保护土地,又增加收入。”赵其国说。

  秸秆“黑炭”也能减排

  我国农作物的秸秆年产是七亿吨,秸秆的“命运”也都是付之一炬。“如果利用得当,恼人的秸秆可以变成生物质碳,对环保反而是促进。”赵其国介绍说,中科院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已经找到了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一个密封的箱子,把它烧到800—1200℃,将秸秆燃烧6—7个小时,就会变成黑炭末。这种"黑炭"放到土壤里后,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还能增加土壤中碳储汇。”据统计,全国秸秆燃烧变成生物质炭回田,每年也减排五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量。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