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发布日期:2010/12/27 13:59:07 作者:李晓燕 王…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三、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四川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其碳汇总量4478•5万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内蒙古、  
    云南、青海和西藏。在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一)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将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面临土地、能源、环保指标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约束。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
   
    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1•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
   
    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但土地“小、碎、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低碳农业“三低、节约、高效、安全”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3•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省域内生态资源丰富,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长江生态屏障,而不仅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使得四川省的生态建设在整个长江流域担负起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推进四川省生态建设必须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污染问题,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4•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四川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四、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
   
    (一)发展节碳固碳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遵循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研发并推广各种节碳固碳技术和模式。
   
    1•重建农业湿地系统
   
    美国湿地协会确定,农田周围应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有利于增强土地的固碳能力。农业湿地具有吸纳碳的作用,其吸纳碳的能力远远强于森林和海洋。有资料显示,单位面积农业湿地的固碳作用是森林、海洋的9倍。这是因为农业湿地由于水分过饱和具有厌氧的生态特性,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6]目前,“农业湿地”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配置并应用。我国长三角地区也于2009年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农业湿地”,并陆续启动湿地保育、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行动计划。
   
    2•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
   
    目前,四川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农村生活以煤为主,农业生产大量依靠化石能源的资源结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消耗的能源逐渐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长。为了降低农村生产、生活中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必须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而实现农业低碳发展,需要调整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农业中高碳能源的使用,增加沼气等替代能源。
   
    3•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
   
    四川在培植“气候防护”、“固碳型”作物方面非常薄弱,对发展新种子以对抗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据路透社引科学研究显示,亚洲与非洲将有上亿人口因为缺乏抵抗气候变化的气候防护农作物而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斯坦福大学食品安全与环境问题专家戴维•罗贝尔指出,虽然现在正在努力发展防洪和抗旱作物,但能长期暴露于高温下、扩大碳的吸收存储的农作物却未被重视。四川需要适应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培育或引进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作物品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碳吸收。
   
    4•推广农业固碳技术
   
    推广农业固碳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近年来,国际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护现有碳库,即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加强农、牧、林、渔业的管理,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扩大碳库来增加固碳,主要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植物的生产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品种,如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低碳农业强调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循环经济的深化形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即拓展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又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四川可以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的节地农业、节水农业、节能农业。如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林中套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林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从经济层面来看,建立低碳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效益实现的渠道畅通。
   
    1•国际碳汇交易机制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减排措施,目前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国际市场上已开展了几种碳交易活动,碳交易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了加速碳交易市场化,有利于我国掌握碳交易的定价权, 2008年8月,我国首批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于北京和上海挂牌成立。四川作为碳排放量交易极大的卖方市场之一,面临着碳汇项目开发不足、卖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的尴尬,这固然有当地重视不够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碳交易市场平台,没有建立碳汇交易机制,无法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四川亟须搭建碳交易市场平台,使碳排放配额可以在该交易平台上公开出售,建立碳汇交易机制,促进碳汇经济的发展。
   
    2•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
   
    订单农业是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形式,农民通过与龙头企业签订产购合同,实现农业产销的市场化运作。碳汇项目在农业的推广与发展,大多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的。但从目前四川订单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而以政府或龙头企业替代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往往出现农户因订单而卖难,企业因订单而亏本的“双输”格局。同时,农业碳汇项目涉及国际交易市场,订单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为了更好地运用订单形式,发展碳汇经济,规避市场风险,农民需要通过合作组织来整合市场主体,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壮大经济实力。建立低碳农业的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就是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订单的形式,搭建农业碳汇项目交易主体———农户、公司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桥梁,并通过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金融功能,减少市场风险。
   
    3•农民利益共享机制
   
    低碳农业通过碳汇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而形成合理的农民利益共享机制是促进农业碳汇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碳汇项目订单后,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对碳交易获取的直接利益进行一次或二次分配,确保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业湿地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生产出大量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这些经济收益同样也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向参与的农户实施分配。这样,农民通过不同途径发展低碳农业,都能获得增收。
   
    作者简介:李晓燕,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王彬彬,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四川成都 610064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提高农业竞争力,积极应对新挑战[N]•人民日报, 2005-1-7•
    [2]王淏•美国蒙大拿州农民通过碳交易增收[DB/OL]•人民网, 2007-8-6•
    [3]绿色视野杂志社•低碳经济的推手: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视野, 2008(6)•
    [4]杜受祜•环境经济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9)•
    [5]赵学敏•湿地:特殊的生态系统[N]•中国绿色时报,2005-2-4•

上一页  [1] [2]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