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技术 >> 正文

许世森和吕学都:关于碳捕捉的纠结

发布日期:2011/6/8 8:04:22 作者:唐薇 蒋晓… 出处:南方都市报

  为油田驱油,更宏伟想法

  事实上,在高碑店CCS项目落成之后,许世森已经为他的CO2想好了出路。华能现在每吨碳捕捉而来的CO2成本在270元左右,以每吨800元卖给食品中间商,中间商再以每吨1200元的市场价将这些液态CO2卖给可乐及碳酸饮料公司。北京高碑店加上上海石洞口两个厂的年碳捕捉量加起来有12.3万吨,目前仍是供不应求。“其实我们捕捉的CO2纯度已经达到食品级了,只是我们是电力企业,没有食品销售许可证,要不然我们可以直接卖给可乐公司的。”许世森对中间商赚走了近一半的利润倒并不在意,并不是因为华能财大气粗看不上这点小钱,而是在许世森心里,有一套更宏伟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一般油田的实际采集量只能达到勘探量的一半,还会有大量的石油夹杂在岩层之中,油田勘探公司会把水蒸气灌入地下,“挤”出那里面的石油。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EOR技术)可以取代水,且还能让40%的CO 2代替藏在岩层里石油留在缝儿里,起到了部分碳封存的效果———听上去这是再好不过的逻辑。尤其是对那些枯竭和濒临枯竭的油田和一些新开发的油田,如鄂尔多斯、新疆的地渗透油田。

  实际情况却不如许世森想得这么美好。“他们对收购二氧化碳是有兴趣的,但与跟电厂的CCS合作却没有太大兴趣。”一位中石油的内部人士透露,原因在于价格:前者对价格的期望值为“运到井口150元/吨”,而即使华能一分钱不赚也得是270元/吨,自己拉走”,这还没算上中间商的运输成本(据测算,运输距离如果超过200公里,整个CCS过程就不再节能反而耗能,这将使整个项目失去意义),巨大的价格差异让二者难以谈拢,处于胶着。

  油田对华能抛出的绣球并不感冒的底气在于:一,二氧化碳驱油还不是迫切要用到的手段,其成本肯定是比常规采油高,中国地大物博,油田多的是,这里采不出来了,到那里去采,除非等大部分油田都枯竭了,再用二氧化碳逼出“漏网之油”是目前大家普遍的心理。二,收获廉价的二氧化碳渠道很多———周边化工厂的副产品以及直接开发二氧化碳的气田(尽管这样做明显有悖于碳捕获的初衷,相当于把大自然天然帮我们封存好的CO2又打开释放出来了),来自这个渠道的二氧化碳平均价格仅在200元/吨上下(这里的CO 2价格低是因为没有达到食品级的标准,没这么纯),犯不上来买碳捕捉而来的高价CO2。

  当然,中石油也是央企,并不是一点都不愿意担当,其中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尽管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了20多年,但在中国尚未发展成熟,利用CO2驱油的经济效益没有国外那么高,所以对CCS项目兴趣不大。对此,许世森颇有怨言:“没办法,华能自己没有油田,我们要是有油田,自己搞一个一体化的项目,此消彼长,经济效益应该是很可观的。”

  当然,为了CCS熬白了头的许世森绝不会因为这点挫折而知难而退。在采访尾声他兴奋地向南都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华能已经和延长油田、胜利油田达成初步协议,尽管具体合作方式和价格还在“拉锯”,但毕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许世森算了一笔账,3吨二氧化碳能够驱出一吨油来,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价在270元左右,即使加上运输成本,就是差不多1000块钱能驱油1吨,按照目前的油价来说,怎么算都是笔划算的买卖,他相信最终油田会向他“低头”的。

  CCS到底减排了没有?

  曾经有人质疑,碳捕捉而来的CO2卖给了碳酸饮料公司变成了可乐,我们喝了之后打一个嗝,CO2不就又跑回到大自然去了吗?CO2还是没有减少啊?面对外行人的责难,许世森不急不躁,坦然回答:“你们应该这样想,假如我不装北京和上海的碳捕捉装置,那么它现实需求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可乐、啤酒你们还是要喝的呀!它是不是要通过别的方式例如烧天然气或者其他的燃料来制造二氧化碳。其实我们等于是循环利用了一部分二氧化碳,肯定对于整个总量来说是起到了减排效果的。”

  许世森顺带给南都记者普及了下化学知识:“二氧化碳大气层里是很少的,比氮气还少,氮气79%,二氧化碳只占了1%都不到。假如我不捕集,你还得自己费劲去生产,我现在是变废为宝嘛……”

  也许在吕学都眼里,CCS就像山那边的一道风景,看上去很美,实际扑朔迷离,不可盲目追逐。但在许世森看来,CCS就像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尚未能自强自立,但天资聪颖,只要精心照料必成栋梁之材。许世森坚定地说道:“无论是从国家拿出具体措施来履行减排承诺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华能这样的央企自身的企业责任和长远发展来说,CCS都是物有所值的选择。”

  神华碳封存能坚持多久?

  尽管前景未明,华能集团毫不松懈,立志要成为全国甚至全球CCS技术的领头羊。它的积极态度感染了另一个央企———神华集团。神华集团投资2.1亿元的CCS示范项目不久前在鄂尔多斯开工。神华曾经试图与中石油合作(将碳捕捉的CO2卖给中石油驱油),却难以达成一致,“一气之下”神华将这个CCS项目升华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全球第一个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咸水层的全流程CCS项目,实质性地涉及到了碳封存阶段。许世森告诉南都记者:“碳封存是完全没有经济利益可言的,就是个公益项目。所以目前国家科技部给了一些资金补贴。”

  许世森现在几乎两三天就要跑一趟天津,那里即将上马华能集团第一个咸水层碳封存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碳封存方面还算是比较前沿的,而全球其他CCS项目几乎没有实现碳封存的,原因就是代价太高,且无利可图,如果政府不补贴,谁都不愿意做,即便是在发达国家。

  关键时刻,吕学都还是力挺兄弟的,尽管他觉得许世森把CCS碳捕捉的步子迈得快了些。“华能本身并没有强制性的义务去做这样的事,但通过示范项目能收集相关数据,对CCS技术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在采访结尾,吕学都以对许世森搞CCS示范项目的积极态度报以赞赏和肯定作了“结案呈辞”。

  5月16日傍晚,首都国际机场,吕学都走3号航站楼飞去马尼拉,他在亚洲发展银行的任期还有一年多,吕学都还要向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宣传CCS技术;许世森走2号航站楼飞去重庆,那里又有一轮关于碳交易的谈判等着他。哥俩儿再一次近在咫尺却又擦肩而过。同为一介书生,许世森和吕学都因全球减排的共同需求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也许他们在CCS这条路上并非那么地志同道合,但殊途同归,相信这两位新一代的“红顶商人”都将引领我们一起走进低碳时代。

  专题统筹:李召 陈佳

  CCS

  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andStorage),是指将CO2从工业或相关能源产业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并封存在地质构造中,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目前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基本只关注于碳捕捉阶段,甚少触及碳封存)。简而言之,CCS如同捕快,把原本在大气中四处“流窜作案”的CO2抓捕起来,判处无期徒刑,关进地壳牢房,永不见天日。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CCS这种“事后治理”减碳方式在减排总量中的比例将在2050年达到19%,成为单一最大碳减排方式。这项技术曾经被认为是排碳大国———中国减排的救命稻草,但碳捕捉系统的建设费用平均为1500元/千瓦(实际情况可能为2000元/千瓦),按照2008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6亿千瓦来计算,建设费用需1万亿元人民币;其次,碳捕捉系统的平均运行成本为400元/吨,按我国一年排放27亿吨CO2算的话,也要近1万个亿,这都还没算上碳封存所需的费用。无论是装置还是运行,近乎天文数字的费用,让碳捕捉成为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纠结。

上一页  [1] [2]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