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我国碳交所冲动上马百余家 面临国际兼并潮挑战

发布日期:2011/9/9 12:57:55 作者:谢思佳 刘… 出处:南方日报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催生一个新的市场。碳交易所正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其热度更逐渐扩散到县级区域。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碳排放交易所。专家分析认为,国内纷纷上马碳交所涌动的热情,已经迎来警示:就在我国碳交所起步的当下国际上已经开始了兼并大潮。

  现状

  全国拟建碳交所竟达百余家

  小县城都在抢着挂牌

  8月初,深圳市民李姿瑶获得了一张“我为大运碳抵消”的证书。在很多人对“低碳”还不甚了了时,李姿瑶花了960元,一口气购买了30吨碳排量以抵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场馆和赛事中产生的碳排放。

  这一交易是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发的交易平台上自助完成的,随着大运会“碳中和”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自愿减排的行列中来,“碳交易”变得不再陌生。

  “国内最早的碳交易所,是北京、上海、天津的三大交易所。”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碳交易所就已在国内萌芽。2008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挂牌,率先迈出第一步。同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广东于2010年6月成立了涵括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广东环境权益交易所。

  在示范效应下,各地,甚至县区纷纷仿效,接连上马碳交易所项目。2009年底,山东首家碳交易所菏泽单县碳交易所热闹挂牌,不到一年,不少碳排放权交易所也陆续宣告成立。

  今年以来,碳交易所筹建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继河北省出台《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决定推行和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的交易活动后,四川也考虑在未来五年筹备省级碳排放交易计划,广元、重庆、佛山、江西、杭州、厦门……据公开信息初步统计,国内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已有9家,而专业性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

  “现在的确存在各地蜂拥上马碳交易所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连区县都在抢着挂牌。”杨志表示。

  此前也曾有报道,西部某县县政府正在研究建立一家环境交易所,加之一度被广泛聚焦的山东菏泽单县碳交易所,各地抢滩碳交所的触角已延伸至县一级。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半年中全国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碳交所甚至已经多达100多家。

  原因

  国家“十二五”引爆冲动

  “碳交易”远胜“拉闸限电”

  “首先要肯定地方积极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助理骆志刚认为,地方政府或许认识到低碳是未来发展趋势,于是争着在当地成立碳交易所,这样既有利于当地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也利于地方控制碳交易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骆志刚称,年初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更是加速引爆了这场需求。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2013年,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重庆、湖北等6个地区试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到2015年扩展至全国,同时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对此,杨志认为,“十二五”的相关规定还要追溯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时。当年在大会前夕,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其中“十二五”期间下降17%。

  实现这一承诺,既需行政、法律手段,更需依靠市场化减排手段,尤其在我国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拉闸限电”式行政减排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更多只能依靠建立碳市场等市场化手段。

  另一方面,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是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承担国际减排责任的需要,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各省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转型问题。”杨志分析道,传统企业需要注入低碳、循环、绿色,形成新的增长极,新兴企业一开始就要定位于低碳,从而使整个产业形成既有方向又有包容性的增长。

  然而,方兴未艾的碳交易所存在着艰难的对接问题。骆志刚告诉记者,如何与国内各省市之间对接是碳交易所在全国大行其道后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现在连县镇都在向发改委申请挂牌,但是一个县的经济体量并不大,交易范围也仅限于本县或相邻几县,如果该县没有碳排放水平不同的企业,就很难产生交易。”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