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中国必须建设低碳城市

发布日期:2011/11/19 12:01:35 作者:王勇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代产业革命以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是以大量消耗矿物燃料能源为基础的,也正是因能源的消耗而带来了气候异常等问题。为了应对挑战,低碳经济时代已悄然来到。在此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中国政府也已作出了庄严承诺: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承诺,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也是一份“沉重”的承诺。如何营造低碳城市,如何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等共同进步,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路径依赖、锁定效应乃首要困境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首要困境就是路径依赖。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推进,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增长具有刚性的特点,能源及排放的主要驱动力也没有减弱。从国际分工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有赶超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相对多的能源,而且还间接出口了大量的能源。因为我们进口的往往是高附加值内含能源强度低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的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能源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内含能源的强度通常比较高。在这种分工体系下,随着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在满足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改变也比较困难,要有个过程,甚至是阵痛,这是一个路径依赖问题。

  另外,锁定效应也是一个很大困境。其实,锁定效应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路径依赖。新技术会产生收益倍增机制,并可以凭借先发优势,实现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超越对手。相反,一种相对落后的技术可能陷入困境,与设备有关的资本投入、人员培训、管理流程等就会被“锁定”,而难以自拔。从低碳技术创新来看,短期超越比较困难,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先发优势,我们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大件设备一经使用就很难轻易废弃,这样,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

  产业结构决定着能源消耗量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化特征比较明显,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比较长的时间内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据统计,我国是钢、煤、水泥世界第一消耗大国。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7.6倍,美国的4.2倍,印度的1.5倍,并且我国目前大气污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打造低碳经济,其挑战可想而知。

  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支柱,至少目前大部分城市如此,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再从工业结构内部来看,高能耗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能耗行业比重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的行业比重偏小。而“结构调整”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结构调整的提法本身也未必科学,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自然选择的“无形手指挥”的过程,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是对经济的不必要的干预,在波特的《竞争论》思想中,也不可取。可以预见,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高能耗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度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外购”的形式,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不具备优势,既不能转移,也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以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

  这也是一场思想的变革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思想的变革、行为的变革。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管理的传统思维,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是很困难的。“每个人大脑所编码,贮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技巧以及各种信息等等,经过相当的时间以后,如果没有重大事件的刺激,没有全新信息的进入,这个编码和贮存的总体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思想(指大脑编码、贮存)一经稳定,对人、对事、对问题、对信息的反应包括认识、理解、判断、做法等,就具有一种习惯性,也就是具有比较固定的套套框框,这种习惯性的看法、做法和行为,就是习惯领域的表现。”这是惯域的定义。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惯域的形成是时间积淀的结果,是个体知识、兴趣、情感等元素的函数,它使得个体拥有潜在能力,可以处理实际常见问题,同时又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对外来信息吸收与排斥性等。据此,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客观公允地对待物质、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兼顾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实践和经验。在假定个体经济理性时,又会被“违背”理性选择的行为所困惑,因为人们强烈地依赖以前的行为模式。人的实践虽然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又不是纯粹、偶然和随机的,而是有着某种规律性。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环境中,探求个体行为模式的规律性无疑是个挑战。  

  (王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