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三水新城的低碳猜想

发布日期:2012/1/21 20:54:47 作者:赵越 郑道… 出处:南方日报

  自三水新城管委会成立后,有关这一“头号工程”的猜测,一直是三水的热门话题。这座将会在青山绿水、中心城区与工业园区之间崛起的全新城区,将以何种面貌出现于世,至今还没有确定答案。

  然而,作为三水“实施城市提升和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三水新城的功能已经非常明确:打造“新城市中心、新产业服务中心、新生态宜居中心”。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在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三水新城无疑与“低碳化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与此同时,三水主打的光伏产业,也不难成为三水新城最唾手可得的产业支撑:成为光伏应用的“试验田”,形成真正产城互动的双赢局面。

  纵览:三水新城发展可走特色之路

  综观佛山,各区均已提出了建设新城的计划,禅城有祖庙东华里、东平河北岸,南海有桂沥一体、三山新城,顺德有顺德新城,高明也有西江新城,除此之外,市政府还要集全市之力建设“佛山新城”。

  在各个新城建设计划中,三水新城提出的时间最晚,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最为滞后。当各地的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三水新城只有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在区域之间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三水新城的建设,在土地指标、电力、交通等方面急需更多的政策资源,但要想获得市一级政府、省一级政府更多的关注,就必须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拿出引人瞩目的规划方案。

  三水新城的特色在哪里?能否为即将建设的新城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定位?在此前的采访中,有专家提出,三水不妨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将三水新城建设成一座“低碳新城”。

  在广东,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2010年起,广东省成为全国首批13个低碳试点省市,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和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示范项目。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广东“十二五”碳强度下降指标居全国最高,在国务院的要求中,广东“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要下降19.5%。在如此高的压力之下,若三水能在打造低碳城市方面有所建树,无疑更引人瞩目。

  近日有消息称,广东已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而对三水来说,若能以树立“低碳新城”的目标,以此为契机促成设立相关低碳相关产业服务机构,将为三水新城建成产业服务中心增添一块重要砝码。

  回眸:“绿色发展”已成三水发展理念

  对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三水区有着较为深厚的传统。该区在“十一五”阶段,长时间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方面,处于全省县级区域的领军位置。此外,在去年年初发布的三水区“十二五”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构筑低碳绿色新格局”,实现“低碳发展”。

  记者看到,规划中先是用“低碳发展”来强调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支撑,推进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工作”。

  此外,规划中还提出“引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指出要推广清洁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水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此同样重视。去年9月,三水区新任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不久后召开的党代会中,“绿色发展”作为三水区的三大发展理念。另一个相关的目标是,三水要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的同时,做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进一步降低。

  随后进行的区“两会”上,区长陈英文对“绿色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阐释,“低碳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三水区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这样写道:“走低碳、绿色和高效发展道路”,让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成为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

  换言之,在三水发展的前路上,低碳化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

  瞭望:打造低碳新城“选择多,但时间紧”

  如果低碳发展有朝一日成为发展主题,三水新城应该怎样展开相关建设?记者发现,由于自然环境和产业背景的各异,目前国内以低碳为主题进行建设探索的城区,也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诉求。在三水人的面前,并不缺乏可以参照的对象。

  部分城市把低碳路径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并以其提升城市品质,使低碳发展明显呈“生活化”特色。如浙江杭州下城区将理念与技术相结合,把“生活低碳化”作为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据当地媒体报道,其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就是建设“低碳社区”,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建设,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全区联动,下城社区居民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升油、一张纸开始走向低碳生活。

  从城市的基本元素可再生能源建筑入手,发展绿色低碳城区,是另一种低碳城区的发展策略。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东营市展开合作,力图把东营建设成为全省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据报道,到去年10月,东营成功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应用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项目达380万平方米,应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项目258万平方米,利用深层地热供暖项目80余万平方米。据称“十二五”期间,当地还将实施240多万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着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无论是生活化低碳还是可再生能源建筑路线,对于将打造三水城市新标杆的三水新城而言,都不乏启示意义。而作为一个全新的打造,陕西西安市去年启动建设的常宁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与三水新城的“性格”不谋而合。这块规划建设用地37.3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明确了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强劲、人文特色鲜明的低碳新城,高端科技研发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将成为这片新城的产业支撑。

  “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低碳发展概念的内涵非常复杂,三水新城的低碳发展路径,必须与其对产业的服务功能、对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功能相适应,并且避开周边深圳、东莞等地区类似定位区域的竞争,因此规划需要非常谨慎;另一方面如果想先拔头筹,还必须尽早打出‘旗号’,所以规划要尽快。”赛迪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朱薇桦说。

  分析:光伏应用有潜质担当三水“低碳主角”

  把光伏电池设备广泛架设在建筑物屋顶、幕墙上,收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供应市民生活、企业生产使用在国内多个低碳实验区中,都可以看到光伏应用的一席之地。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在欧洲已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获得了与煤电同样的地位。对于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的三水而言,这同样是在低碳发展中值得考虑的方向。

  佛山的光伏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在此前一些地区已有了成功探索。如河北保定就从2010年起,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发展目标。据河北科技厅介绍,目前该市建筑、园林、景区等领域的太阳能改造已完成投资接近10亿元。一大批学校、医疗单位、酒店自筹资金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

  在打造低碳、绿色城市方面,光伏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样以保定为例,目前,通过太阳能改造,全市每年可节电21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6720吨,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不仅培育出170多家优势企业,还建起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2个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形成国家标准80项。

  三水的光伏发电应用已经起步,记者从三水工业园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应用规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财政部于去年7月25日公布了2011年金太阳示范项目目录的第一批名单,三水工业园内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被列入该名单中。该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2.5MW,由上海神舟电力有限公司设计并建造,预计年发电总量250万度,并能得到约2000万元的国家补助,预计于2012年6月份前进行验收。

  如果光伏应用能够成为三水新城的“低碳主角”,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可望为新城找到以技术研发为主要特色的产业支撑。广东爱康太阳能董事长陈刚在此前受访时就介绍,如果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则将伴生出区域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群,并使大量的传统产业,如家电、建筑、金属、机械环保等产业得到转型升级的空间。

  而另一方面,光伏产业本身就面临着产品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瓶颈,找到一个类似三水新城的“试验田”,探索光伏发电的商业模式,对于三水光伏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机遇。

  链接

  三水能源环境育成中心近日奠基

  上周,三水能源环境育成中心在乐平镇三水工业园内举行奠基仪式,8个月后可投入使用。目前,该中心已提前与兴发、凤铝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据悉,该中心由三水区政府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合作共建,将建立以新能源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业节能技术、三废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研发平台,并面向地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需要,建立全社会共享的分析测试平台和高新项目产业化评估中心。此外,还将建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为发展三水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服务。
  节能技术也是该中心一个主攻方向。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所长吴创之透露,育成中心科技人员正与兴发、凤铝等铝型材生产企业合作,帮助企业以生物能源部分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并为企业提供节能技术。

  近年来,愈发严峻的电荒、地荒倒逼三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水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三水区政务委员、区经促局局长何小玲认为,原有的传统陶瓷建材、金属加工等行业节能降耗还有一定提升空间,而中心让三水产业有了技术引入和成果转化的科技支撑平台,便于企业与中科院的各类科技资源对接、合作,并藉此破解三水产业发展中的各类共性的核心技术问题。

  策划 南方日报记者 王伯乐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赵越 郑道森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