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广东探路碳排放交易路径锁定高能耗企业

发布日期:2012/8/17 13:34:49 作者:佚名 出处:南方日报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陆续启动。作为省级的试点,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筹建也在加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上有了实际进展,碳排放权的总量确定、企业初始配额分配和交易机制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路径正在探索。参与广东省碳交易机制研究的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赵黛青透露,广东将力争在2013年启动省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国内首批碳交易区域市场。

  1

  借无形之手 推动节能减排

  企业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处长蒋兆理告诉记者,“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自身节能减排完成任务,也可选择购买其他企业富余的排放配额,来完成主管部门对本企业的排放总量控制。这种制度安排将促使整个社会的减排成本最小化,最低程度减少经济转型的成本。因此,碳排放权应该看作为一种稀缺资产,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它是企业的隐形资产。

  2012年伊始,“碳交易”成为热门词汇。1月上旬,国家相关部委正式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及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开始实质性地启动,积极探索建立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北京已在3月份启动,广东、上海的启动工作也在积极的准备当中,计划到2013年底,7省市的交易将全面启动,为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路”,蒋兆理如是表示。

  蒋兆理表示,欧洲、美国、日本碳排放权交易都取得成效,它们主要是通过市场“无形之手”来调节,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降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成本”。

  据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减排机制,在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地区便于运行。业内相关人士透露,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预计第一阶段将涉及三四百家重点耗能企业,企业包括钢铁、电力、陶瓷等高耗能行业,之后逐步扩大碳交易试点覆盖范围。

  “建立碳交易所是建立市场促进机制的一个大胆尝试。实现碳交易还必须解决碳排放总量的核算和初始配额的分配、以及碳交易制度与现有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机衔接。”赵黛青说,广东的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正在制定当中。

  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市场“无形的手”对碳资源按照最优化的方式在市场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单位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出售配额将潜在的减排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单位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机制以低于自身减排费用的价格购买到所需的碳排放权。这样,一方面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达到了控制区域碳排放量的政策目标。

  “目前,从碳交易试点研究工作推进情况看,企业对碳交易制度安排还是持积极态度,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在调研的过程中,甚至有企业会主动盘算未来是买家还是卖家,我们对碳交易的试点推进工作充满信心”,参与广东碳交易制度设计的中山大学余志教授对记者讲道,“然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核算企业的实际排放,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还是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企业的排放报告和核查程序如何开展的,还需要出台很多具体的技术规范,广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比如发布《广东省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技术指南》、《广东省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证)制度管理办法》等。”在问及企业是否有能力根据指南完成这么专业的报告时,广东省低碳促进会李璧君秘书长表示,经过“十一五”以来政府有关部门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目前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企业能源消耗报告的能力,下一步碳促会将和相关研究机构一道组织并帮助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能力建设。

  2

  供需状况决定价格

  企业碳配额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今年5、6月份,省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专家前往欧盟考察学习。参加考察的广东省社科院赵细康研究员说,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国内尚无成功先例,国外经验也不能简单照搬。目前,我国在碳交易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和借用欧盟、美国、日本等几个市场化比较成熟的国家碳交易体系,在体现中国特色和省情的交易机制构建方面还刚刚起步。

  按照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国内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减排将孕育出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市场。

  在通过“无形之手”实现碳减排之前,一定程度的“练兵”成为必然。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蒋兆理表示,减排过程先要经历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再到碳排放权的强制性交易,目前国内通过自愿减排进行“练兵”,为建设强制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奠定基础。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的交易机构在开展自愿减排的碳交易试点。然而,交易所经常出现自愿性的碳交易“有卖方、无买方”情况,而强制减排由于牵涉到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测算,配额分配方案确定等一系列相关机制的设计,迟迟未开展。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碳交易所只是市场建成的第一步,而作为强制减排的碳排放交易,只有无偿配额与一定额度的有偿配额共同入市,才能真正撬动“碳市”。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国际上已有较为广泛的实践,2003年,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2005年,欧盟也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碳交易的“先行者”之一,欧盟目前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碳交易机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覆盖30多个国家,电力、水泥、钢铁和造纸等高耗能行业的超过1万家企业,占欧盟排放总量40%-50%。2011年实现1309亿美元的交易值,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碳交易市场,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国这一“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实践蓝本。

  在EU-ETS的实施中,“总量与控制”是核心观念,为碳交易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放总量上限,并在这个上限内由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标准将排放配额分配给各管理对象,然后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