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环保企业可卖碳得钱

发布日期:2013/9/12 11:19:29 作者:朱艳 出处:环境与生活

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副主任王阳


  
  深圳碳交易平台6月18日上线交易,当天共成交碳配额21120吨,成交总额超60万元,深圳由此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碳”这种无形的东西是如何交易的?它和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环境与生活》杂志近日采访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副主任王阳。
  
  早在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之后,中国就参与了世界碳排放权交易,且每年卖出去的碳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但是,正如北京市环保局原副局长、现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所言,现在跟人提起“碳交易”,和十几年前跟人提起“环保”一样,很少有人接话。那么,究竟什么是“碳交易”呢?
  
  碳交易和股票交易相似
  
  8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金融街丰汇大厦三层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交易所是在2008年8月5日同一天成立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环境交易所。
  碳交易的全称是“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目的是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接待记者的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副主任王阳说:“简单来讲,碳交易就是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需要从少排的企业那里买配额,这样才允许它多排。”王阳进一步解释,碳交易的概念其实很简单,企业如果狠抓环保,减低了碳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把配额卖给那些排放量超额的企业,这样就能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少排的企业可以通过“卖碳”在交易市场获得现金,这些钱可以投入到进一步的节能改造中,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即“多排者多付费,少排者赚到钱”。
  王阳是2007年开始接触碳交易领域的,2009年进入北京环境交易所。他发现,碳交易尽管是新事物,但真正交易时,在规则上和传统的股票交易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交易的东西变成了碳排放权,而不是股票或石油等。”
  王阳介绍,全球第一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是2003年成立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其平台上交易的碳排放量目前来看是全球最大的,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IT技术的领先运用,交易实现电子化,所有的交易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此外,在产品的设计上更接近使用者的需求,例如设定1000吨为一手,以及每笔交易的费用和加价幅度都很合理。”
  
  碳配额是企业的“粮票”
  
  深圳碳交易平台今年6月18日上线交易,它与其他地方的交易所有什么不同呢?王阳解释,尽管中国2005年就参与了碳交易,但都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交易,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方式之一。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签署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可以将自己的碳配额卖给发达国家。由于近几年迅猛的技术改革,中国减排明显,成为这个市场最大的卖家。“卖主”主要是大型能源企业,比如近几年大量投资兴建水力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厂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
  与之不同的是,今年深圳启动的碳交易属于强制市场,“是配额交易,就是直接把多少吨碳的配额分配给试点内的企业,直接跟企业和法人挂钩,而不是项目。企业就像拥有气候‘粮票’一样,可以将这些配额用来交易。”此次深圳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工作上下了大功夫,采用竞争性博弈分配办法,对深圳市年排放量在5000吨以上的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配额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亿吨,超过2013~201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的40%。
  北京、天津、上海等其他6个试点城市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碳交易平台上线。王阳指出,欧盟国家的碳交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8年为准备期,此时的碳配额都是免费的,相关企业拿到配额可以直接进入交易市场卖出;2008~2012年为成熟期,这个阶段只有80%的配额是免费的,剩下20%用于拍卖;2013年后,所有的碳配额都将进入交易流程。而中国此次试点跳跃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直接进入第三阶段。
  
  一些企业对碳交易不太热心
  
  强制体系的碳交易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分配配额。如果分配给企业的太少了,企业可能承受不了,影响其效益甚至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分配太多了,企业就根本不用减排了,“现在使用的是历史排放法,通过统计企业历年的煤、天然气或者石油的使用数据,来估算其碳排放,据此分配给企业合适的配额。”王阳说。
  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配额分给企业了,但是企业未必来交易。有一些企业很积极,一些企业就不太感兴趣。”王阳认为,这是因为企业做一个决策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而如何简化交易程序、制定合适的合约框架以活跃市场,也是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对的难题。此外,企业参与碳交易也需要相应人才来对接,“这个人必须具备金融知识,还得懂环境政策和节能技术。”而配备这些也需要企业投入时间和财力。
  尽管各方面的困难挺大,但是王阳认为,我国实现从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的转型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碳交易是一个很好的抓手,碳交易诞生的本意就是改善气候环境,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在国内外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个人只能买碳不能卖碳
  
  那么,个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环保诉求,以买碳的形式中和掉自己的碳足迹呢?“这个属于另外一个市场,即自愿市场。”与强制减排不同的是,自愿减排更多是出于一种责任。主要是一些环保意识比较强的个人或大公司、大机构,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自愿减排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据我所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出国时曾自愿购买碳。”在有的国家个人可以在买机票的时候,像选择是否买保险一样,自愿选择购买碳。王阳说,日本等国家目前已经有了这种个人通过机场购碳的渠道,中国还没有。
  利用公交、航空等贴近民众的渠道,来活跃自愿碳交易的市场,是一种较好的方式。2010年9月22日,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联合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北京环境交易所等机构,面向北京市限量发售2万张“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这张卡除具备普通一卡通卡所有功能外,还附赠一吨二氧化碳信用指标。持卡人可以中和自己出行的碳排放,还可以查到购碳资金的去向。北京环境交易所就在其官网上推出一个购碳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网上支付自愿购碳,“这个不是强制的,是个人自愿行为。”王阳强调,不仅在我国,就是从全球来看,自愿市场也非常小,连强制市场的1%都不到。
  那么,一个主动减碳的人是否可以出售自己的碳配额呢?王阳遗憾地表示,目前的技术还做不到,“因为碳的核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能买的碳都是通过第三方核算产生,个人的减碳量没法计算,也没有这个交易渠道。”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