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潇艺
汽车行业已经达成共识:未来10到15年,甚至在更长时间内,传统燃油车仍将是行业的主流。因此,对于我国汽车行业,要应对日益严格的油耗及排放法规,除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传统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势在必行。
那么,传统燃油车还有多大的节能潜力?能耗的进一步降低要依靠哪些领域的优化?中国又将因此制定怎样的节能汽车发展路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技术经济咨询部副总工程师沈斌日前就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40%节能潜力从哪儿来?
传统乘用车在节能方面到底还有多大的空间?
沈斌介绍,从整车能量流的分析来看,目前传统乘用车发动机燃油产生的能量,最终传递到车轮实现驱动的能量仅占13.5%,由此来看,乘用车节能的空间非常大。同时,综合国内外几十家行业机构和上百位专家的意见,行业得出一个比较有共识的结论:目前我国传统燃油乘用车的节能潜力还有40%以上。
那么,传统燃油车40%以上的节能潜力从哪儿来呢?
数据显示,从发动机领域来看,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动机热效率(汽油机)约为32%~36%之间。而日本政府和汽车行业规划将下一代发动机的热效率目标定在50%,这意味着仅通过发动机技术优化就能实现15%以上的节能效果提升。
至于其他细分领域,变速器领域的节能潜力在6%以上,低摩擦技术应用在8%以上,轻量化在6%以上等。
在《中国节能汽车蓝皮书》中,选取目前市场上比较典型的节能车型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通过传统节能技术实现能耗降低的一些实例。
新一代奥迪A3(三年前的车型)和前一代相比,其通过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化、低摩擦技术和轻量化技术的运用、先进电子电器的应用,实现了22%以上能耗的降低。
马自达也通过创驰蓝天技术实现了传统车型能耗的降低。国产车型阿特兹比其上一代实现了约20%的能耗降低。
沈斌说,使用传统节能技术,例如大幅提升发动机压缩比,对变速器进行适度的优化,通过轻量化、低摩擦技术的提升和部分先进电子电器技术应用,就可以实现能耗20%左右的下降。
油耗下降目标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的乘用车按照平均整备质量可划分成四个整备质量段:小型、紧凑型、中大型以及中型以上车型。
“在2015年,我国乘用车企业平均能耗完成了三阶段油耗法规6.9L的目标,可以说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沈斌认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乘用车目前还是以传统的自然吸气汽油机车型为主,且大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乘用车平均整备质量不断攀升,已经从2013年的1339公斤增长到2015年的1371公斤。
沈斌说:“在整备质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能够实现每年1%~2%的降幅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另外,从产品结构来看,轿车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SUV、MPV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使我国在乘用车平均油耗逐年下降应对上,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沈斌说,要实现2025年4L的平均油耗,未来中大型车的油耗应该不能超过5L,这就要求乘用车企业必须加大对这些车型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或者强迫乘用车企业多生产一些小型的节能车型来达到企业平均油耗的要求。
同时,对应具体目标,他提出了不同动力类型(即传统燃油、混合动力以及替代燃料乘用车)2020年和2025年节能技术路径的实施。“中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要在借鉴国外成熟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符合我国产业、市场、政策、技术现状的路径来实现。”
加快节能车发展路径研究
目前,我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加快节能汽车技术发展路径的研究,以确保我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目标顺利达成。沈斌称:“因为传统燃油乘用车在未来10到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还会是市场主流。”
根据工信部正在制定中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乘用车市场会呈现中低速的发展态势,在2020年之前预计在5%左右,2020年到2025年预计在3.5%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20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大约为2650万辆,到2025年大约是3150万辆。同时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预测到2020年和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将分别达到150万辆和660万辆左右的规模。
沈斌解释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2020年5L以及2025年4L的平均油耗目标,通过推演多种产品结构组合,我们初步得出目前在行业中共识度比较高的结果:2020年要实现百公里5L的油耗,传统动力大概还是85%的市场份额,混合动力和替代燃料有接近10%的市场份额,新能源约为6%。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比例预计会在20%左右,混合动力接近20%,替代燃料和传统动力车型约在60%左右。传统动力车型的平均实际油耗在2020年和2025年应降到5.7L和5.2L左右。”
汽车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也提出,希望政府尽快制定和明确乘用车油耗管理办法、排放法规,包括NEV积分和碳排放碳配额制度。沈斌呼吁:“要有序推进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政府不去限定企业采用哪种技术路线,而让市场和企业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节能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