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生活 >> 综合 >> 正文

自行车宅:都市健康生活的容器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29
摘要: 《理想家:2025》一书探讨中国未来居住方式的变化趋势与可能,通过对“家”的思考,更深入地探讨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

 

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关于幸福的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理想家:2025》一书探讨中国未来居住方式的变化趋势与可能,通过对“家”的思考,更深入地探讨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

《理想家:2025》缘起于轰动国际的HOUSE VISION东京大展,策展人是日本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在他的带领下,12位国际级建筑师关注城乡变迁、关注空气质量、关注蚁居……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把潜在的未来社会发展问题、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以史无前例的创新想法通过“居住一家”的形式可视化呈现。本文节取其中案例,以飨读者。

自行车进入中国大概是187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自行车的数量、骑车的人数都达到了高峰,据说全国当时拥有5亿辆自行车,北京有80%的人骑车。于是中国有了“自行车王国”之称。

中国建筑由于自行车而改变的最早案例很可能是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在1909~1912年间得到他的第一辆自行车,为了在皇宫里,即他的家中,不受阻碍地骑车,于是下令把传统的中国高门槛中间切开了一个缺口。动作虽然不算大,但意义不小:自行车骑入住宅了。

在过去30年中,中国自行车的数量有所下降,而骑车的人数更是大幅度减少。如今城市里自行车骑行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汽车把自行车从城市交通的主流挤了出去。一方面,汽车带给我们的问题远远多于便利,如交通拥堵、无处停车、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汽车给骑车的人们带来危险和尾气。如何使自行车这一最健康最环保的出行方式,重新回到我国城市,是有关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美国MIT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十分关注自行车和绿色出行体系。作为建筑师,他关注更具体更微观的层面,并聚焦空间问题:关注日常生活和自行车的关系,即有关自行车的生活方式,或对自行车友好的住宅。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住到了多层或高层建筑里,出于安全,搬车上楼是普遍的。针对这个现象,张永和想到,有没有可能把车骑上楼去,甚至骑回家中?

张永和率团队对目前中国城市自行车的情况做了深入调查。现在常见的自行车有3个类型,城市型自行车、山地车、公路赛车。城市型自行车是城市代步的工具,不强调速度,因此也相对舒适;山地车为山路骑行者设计,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但也适用于爬楼;公路赛车的运动强度最高,既追求越野又追求速度。这3种自行车对道路、转弯时候的坡度要求等都是不一样的。

在了解自行车在建筑中行进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后,张永和产生了设计一个名为“自行车宅“的多层集合住宅的想法。他们不是为解决自行车上楼的问题,而是想象一种自行车可以进入的多层集合住宅,并用骑车的逻辑对这一住宅楼进行组织,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楼层由坡道联系起来,一栋楼可以分为3个区域。在低层区,这个区的居民汽车以代步为主要目的,但要支付略高的房租,3种自行车皆可进入。在中层区,这一层的居民关注点更多的是健康,需要更大的运动量,房租属于中等,山地车和公路赛车可以到达。在高层区,骑车是一项体育竞技,追求挑战,所付的房租也最低。他们多数骑公路赛车。

张永和说,他们想做的是一个鼓励骑车的公寓楼。骑车上楼既是挑战,也是游戏。他们真的创造出了一个由8个单元组成的“自行车宅”:8个单元中4个在下层,4个在上层,全部由坡道串联起来。坡道不仅仅满足交通的需要,更像一条小街,住户们可以在每户门前加宽的空间停下车来问候交谈。坡道—小街和户内的一些公共区域有窗户联通,以加强建筑的社区感。8个单元都具备骑车上下的条件,又分为不同特点的4个户型,满足不同人的居住需求。

张永和说,环境问题是全球化的,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中国城市,仍然被基本的宜居问题困扰的当前,他仍然希望想象一个“理想城”。“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而“自行车宅”就是这个想象的载体。骑车对骑车人来说从来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运动节奏、随身物品到装束、饮食等都被骑车限定,但这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定义是健康。因此,“自行车宅”是容纳都市健康生活的一个容器。(本文综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9月新书《理想家:2025》《自行车宅》一文,原文作者张永和 )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