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慢行系统,想说爱你不容易
Eedu.org.cn 作者:李莹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9
 


慢行系统,为何没你不行?


  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高达60%~80%的居民出行靠慢行完成。即使在机动化程度很高的上海,2004年常住人口日均出行中,步行、自行车、助动车出行人(次)分别为1107万、955万、205万,合计占总出行人(次)的60%,为机动化出行的1.5倍。


  □慢行是短出行的主要方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慢行系统不是独立的,它实质上就是以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为主的交通方式的总称。在任何城市,慢行系统都是非常必要的。


  赵杰说,慢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慢行是城市短出行的主要方式。随着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出行特征的变化,绝大部分人以通勤为主要出行目的,但在居住地、工作地购物和文化娱乐活动等5公里以内的短出行占整个城市出行的比例依然很高。


  与公共交通系统接驳是慢行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大型公共交通集聚客流,效率很高,但是公共交通无法做到将工作地和居住地无缝对接。慢行系统承担着公共交通方式与居住地、工作地最后一公里接驳的重要任务,其灵活性和便捷性都远远高于机动车。


  也就是说,在我国,城市市民中开小汽车的仅占少数,绝大多数市民通过慢行或公交出行,片面强调小汽车效率无疑有损系统效率与社会公正。


  □慢行可以节约资源


  有数据表明,在北京,5公里以内的出行占19%。若在这部分出行中使用汽车,无疑是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赵杰认为,由于慢行系统路况较差,很多没有必要乘车出行的人乘车出行,汽车数量骤增,交通拥堵更为严重,加剧了机动车道挤占自行车道的情况,导致慢行系统的路况越来越差,“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节约能源角度讲,慢行几乎零能耗,是最可持续的交通方式。从资源来讲,慢行交通也有其他交通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熊文表示:“慢行交通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土地紧张的问题。”不论是从停车占用的静态面积和行驶所需的动态面积,步行与自行车都比汽车节省,人均占用土地资源相差达10倍以上。


  在美国城市,几乎人人开车,在东京、香港只能少数人开车。因为美国有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其城市人口密度不足东京、香港的1/10,有足够多的土地来兴建道路、停车场,同时有足够的空间稀释机动车尾气排放。


  换言之,东京、香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很大程度是囿于能源供给与土地资源约束而不得不走上的发展道路。


  从出行结构来说,绿色交通的出行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和能源角度来说,在中国特大城市发展慢行系统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行走是人的天性


  某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曾编制了一套可持续交通发展手册,送给了发展中国家多座城市的领导人,册子中写道:“行走是人的天性,就像鱼要游动,鸟要飞翔,鹿要奔跑一样,人类也需要步行。”


  有数据表明,在欧洲,邮递员普遍长寿,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邮递员长期骑车锻炼身体。慢行具有天然的健身功能,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


  “慢行系统不仅有交通功能,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城市活力的反映。”熊文告诉记者,在国外,城市街道有两种表述:Street和Road。Road意为路,以通行为目的,而Street意为街,是一个聚会、聊天、游玩的场所。判断一条街道的好坏,不仅要看它快速通过多少人,更应该看它留住多少人。


  丹麦哥本哈根的调查表明,平均每多建设12平方米的步行街道或广场,就会多1位市民加入到城市公共活动中来。

  熊文介绍说,慢行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休闲健身道路。这些道路宜选择车流量较低、风景优美的城市支路布局。在旧金山,有这样一种自行车地图,将每一条自行车的坡度用4种颜色标注出来。地图上写道:“如果你骑车上班,请选择坡度平缓的道路,如果你选择锻炼身体,请挑战那些坡度较大的路段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