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第2深高原淡水湖抚仙湖遭过渡捕渔环境恶化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第2深高原淡水湖抚仙湖遭过渡捕渔环境恶化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生活新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30

  "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自古享有美誉的抚仙湖,在明朝著名诗人杨升庵的诗句中,可以与洞庭、西湖媲美。美的不仅是因为她波光嶙峋,清澈透明的景致引人入胜,还因为其盛产的许多珍稀鱼种给她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哺育了沿岸三县人民。这个中国第二深高原淡水湖自80年代初,生态环境便敲响了警钟。如今,抗浪鱼濒临灭绝,青鱼、鲶鱼等鱼种数目逐年下降,局部水域的环境受到污染等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抚仙湖。

  隐藏在抚仙湖生态环境逐渐滑坡背后的主要因素有那些?换言之,是什么让这个高原湖泊容颜渐老,当年的抚仙湖到那里去了,是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

  为此,本报记者专程走访沿岸村落,驱车环绕212平方公里抚仙湖,跨越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展开了历时8天的调查。



上岸就有鱼贩子专门收鱼


还为捕鱼的船支做了停靠站显得很归范

  我们用鲜活的镜头,真实的视角,剪影抚仙湖,以窥其全貌。

  抗浪鱼何以在短短十年间惨遭濒临灭绝的厄运?据调查,过渡的捕捞以及外地银鱼的入侵和局部水域的环境受到污染等原因造成了抗浪鱼的灭绝。其中,人为因素――过渡捕捞尤为严重。在整个调查中,我们目睹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场面。这里面不仅有成千张渔网摆开的"宏伟"架势,还有数百个拖鱼马达发出的整整轰鸣,就连惨不忍睹的电鱼、叉鱼等手段也一一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事后,我们向刚刚成立不久的澄江县抚仙湖管理局了解到。抚仙湖目前尚处于禁渔期,任何在湖面的捕捞活动都是非法的,更不用说电鱼、机械捕捞等国家早就明令禁止的粗暴的、野蛮捕捞方式。

  抚仙湖痛在过渡捕捞?

  再者,抚仙湖沿岸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兴建的大型人工沙滩、浴场、鱼庄、度假村等等一系列围绕旅游开发而上马的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着。关于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似乎两者永远存在着现实和利益的博弈,一方面我们目睹了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不能算健全,在某些地方甚至令人触目惊心;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确实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原来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

  对于这个问题,当地政府、沿湖居民、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同样这也是值得每一个云南人思考的问题。

  每逢周末人们在沿岸品尝铜锅鱼美味的时候,可曾听见夜间抚仙湖沿岸马达轰鸣发出撕心裂肺号叫?可曾看见诸多珍惜鱼儿为了挣脱渔网,挣扎着拍击水面的浪花?可曾预见抚仙湖的未来,正在这些声与影的交织中走向尽头……

  抚仙湖沿湖三县偷渔调查

  澄江:浮漂点点 渔网张张

  镜头一:

  澄江县位于抚仙湖西侧,是我们此行的起点。车行湖边,放眼望去湖面波光嶙峋,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湖中几乎没有一张渔船停留。按照事前的估计,我们猜想,偌大的湖面应该不乏渔民驾船出海捕鱼的场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与当地渔民的交谈中,答案才渐渐浮出水面。当地渔民为了躲避本地渔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一般在傍晚十分下网,黎明时分收网;另外,渔民们也大体掌握了湖内诸多鱼类的习性,什么时候、什么位置能捕到什么鱼,渔民心里都有数。譬如:时下,沿湖岸边,基本只能捕到手指大小的箭鱼(头部长有类似箭状物的一种鱼);再往里走,湖水陡然变深,湖中水深可达七八十米,这里是银鱼、鲫鱼、草鱼等经济鱼种经常出没的区域。

  记者在位于澄江县境内抚仙湖沿岸洋潦营村以及金沙湾海滩一带发现,临近傍晚时分,几十条渔船纷纷驶向湖中。天色渐黑,在暮色的掩映下,一张张巨网被渔民们悄悄撒入湖中,同样是按照不同鱼种的生活习性,近海的地方,渔网多半不大,网深约在10米上下;可是越接近湖心,渔民撒下的网,基本上网深都在50米上下。

  从中午岸边渔民们晾晒着渔具中,我们发现,渔民使用的渔网基本上相似。这种渔网的特点在于,网眼较小且十分密集,网长且深。禁渔期多半是多数鱼种产卵摆子或者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样一来,一旦小鱼生长成熟,被这样的渔网网住后,基本上没有逃生的可能。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抚仙湖鱼种的种群繁殖,从80年代初,人们疯狂捕捞抗浪鱼造成的恶果,便是今天这种云南特有的土著鱼种濒临灭绝的命运。

  据了解,抚仙湖渔业资源与国内其他大湖大江相比,排名一直靠后,可想而知,面对如此恶劣的捕捞方式,抚仙湖的渔业资源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时间正一天天流过,渔网换了一张又一张,本来就算不上富足的抚仙湖,被密布的渔网折磨的遍体鳞伤。

  镜头二:

  6月8日中午时分,澄江县洋潦营村金沙滩边,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三五成群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只铁丝围成的雨兜,卷起裤脚光着脚丫,一个二个埋着头细心捕捉着水中的每一个"动静",俨然一副小渔民的模样。不一会儿的功夫,每个人手里的鱼兜已经装满了一半。记者好奇的与几个男孩儿聊了起来,"你们几个是抓鱼的"老手"了?怎么一下子就可以抓到那么多鱼?",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男孩不屑一顾地告诉我们,"我从小就在湖边长大,这些小鱼小虾那里逃得过我的眼睛。除非它们长了翅膀。"话音未落,几个小家伙得意的笑容写在脸上,仿佛告诉我们这些门外汉,这哪算厉害,不过眨眼的功夫罢了。"那你抓到过大鱼吗?比如青鱼鲶鱼之类的?"记者反问。"以前见过,我爷爷的船出海回来,经常有几十条青鱼。"男孩回答的没有那么果断了,神情似乎是在找寻记忆里上辈们的影子。"那你抓过吗?"记者再次追问,"基本不可能,青鱼在湖中心,哪有那么容易抓到。现在光靠下网都很难抓到青鱼,别说我们,连大人都很少捕得到青鱼了。"

  晚饭过后的金沙滩被夕阳地余晖照得分外妖娆,金黄色的滩涂上比起中午来,显得格外的忙乱。这是正准备出海的人们,梳理交错的渔网,带上必要的鱼叉及网兜,下海了。

  从一位老渔民的口中,让我们从中午那群小渔民的话中体味到了什么。他说:"我们小的时候卷起裤脚,在旁边沿着湖岸沙滩挖一条弯弯的沟,沟的两头连着湖,沟很浅,以不出水为好,沟宽1尺左右,我们叫这种沟为'篱笆沟'。鱼发时,用水车从一头车湖水,水顺着弯沟从另一头流入湖中,形成股流动的水,抗浪鱼就会成群结队顺着水流抢水而上,游进沟中,等鱼铺满小沟,就停车拿鱼。那像现在,几乎见不到抗浪鱼的影子。"同样的童年记忆,道出了两个不同的抚仙湖,"那个时候那用的着去湖心捕青鱼,运气好的时候,在离岸边不远的地方都能钓得到青鱼。"

  时间见证着抚仙湖的过往、今昔。从两个不同的采访对象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个时代抚仙湖的剪影。

  镜头三:如此捕鱼

  相同的时间和地点,两个年轻人手中,一只带有长长竹柄的雨兜顿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与别人手里的网兜不同,这只长长的网兜上连有一根红色,数十米长的电线,电线的一端连在湖边路灯底座的电线上,另一端顺着竹柄爬到网兜附近。

  起初还纳闷的我们搞不懂这又是一种什么新奇的捕鱼方式。我们眼睛跟着水中的雨兜走,雨兜划过水面之处,躲在石头中的半大鱼儿悉数泛起肚皮,飘了起来。这时,年轻人不用费多少功夫只要轻轻晃动手中的鱼兜,不一会儿的功夫,虽然鱼不大,已经有许多被捞了上来。这是他们在电鱼,利用电流将水中的击昏后,轻轻一捞鱼就起来了。

  电鱼是一种近乎野蛮的捕捞方式,电击之下,在电压覆盖范围内水域的鱼几乎都难逃厄运。这种一网打尽式的捕捞方式,可想而知对湖中生态造成的影响,与密集式拉网相比,其效果无异,可是在环保人士的眼中这无异于对生灵的涂炭。(有配图)

  据从小就在附近生活的渔民曹启明说,他还看见过比这个还要残酷的电鱼方式。渔民把电瓶装在船上,在鱼群易于出没的水域,将两只电极伸进水里,打开开关,只看见一声巨响,湖面冒出一缕青烟,湖中鱼儿便悉数浮出水面。在距离电极较近水域内活动的鱼,马上就翻起肚皮。大大小小的鱼,一网打尽,就是电鱼的危害。不仅如此,电鱼是非常危险的。有村民说,两年前就有人因为电鱼被电击伤,丢了性命。

  华宁:银鱼晒遍湖滩 一网难以打尽

  6月10日记者驱车经过华宁世家村、青龙镇塘子村、海境村等地时发现,沿岸晾晒的多半是手指大小银白色的银鱼。据村民介绍,现在出海多半只能捕到几十上百公斤不等的银鱼。前些年,银鱼种被引入抚仙湖放养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成为了抚仙湖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其繁殖迅速,体内含有较高的额蛋白质,一度成为渔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三两两停靠在岸边的渔船,收拾整齐的渔网晾晒在湖边。此时坐在树荫下乘凉的塘子村村民老刘告诉我们,白天基本上没有人出去(出海),主要是怕有人来管。一张几十米的渔网,价格都在3000元左右,假如被没收了,损失可就大了。不仅要丧失一部分捕鱼的收入,而且对沿岸的不少村民来说,3000元已经算是不小一笔家产了。渔民们都学会了"见机行事",风声紧的时候,就尽量少出海,或者干脆不出海。等过几天查的松了,又恢复往常的出海次数和在湖上的逗留时间。

  老刘告诉我们,白天银鱼多半躲在较深的水域,一到晚上银鱼纷纷"浮出水面",这个时候也是湖上最"忙碌"的时候,数十条渔船游弋在湖中,撒网的撒网,捞鱼的捞鱼。

  在夜幕的掩映下,出海偷鱼的渔船基本上都不打灯。多年来的积累,使娴熟的渔民练就了一身捕鱼的办法。在漫天星光下,岸边很难发现有渔船出海。偶尔会有渔民打开手电,观察一下渔网的动静。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湖上有人。

  在海境村岸边,我们同样发现了用于拖鱼网的拖拉机。我们简单清点了一下,大概有十多台拖拉机的发动机被固定在岸边。这种被渔民们经过简单改装的拖拉机,把简单的人工湖上作业,简化为机械化操作,大大缩短了捕捞的时间,提高了捕捞效率。

  我们发现,拖网的手法很简单,渔民把三根较手指粗的尼龙绳固定在船的前中后三个位置。渔民把船驶离岸边约一百米左右后,渔网一端被固定在船上,其余部分被撒入海中。岸上的拖拉机则开足马力,利用发动机的牵引力,牵动渔船向岸边靠拢。在距离岸边约三十至四十米远,渔民开始收网。大约二三十分钟的功夫,约莫十多公斤银鱼便活崩乱跳的出现在网底。这种拖曳式的捕鱼方式,与往常单纯人工捕鱼相比,受到了众多渔民的青睐。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类似的捕鱼方式并不少见。在华宁境内,记者仅在海境村就见到了数十台专门用于拖鱼的拖拉机,这种野蛮的捕捞方式虽然效率较高,可是成本的投入对一般的渔民而言偏高。一台类似的拖拉机卖下来大概需要3000余元,加上渔网的费用,一般渔民很难负担这笔费用。

  可以说,渔民靠湖致富,从抚仙湖里换来了足够的收入后,又变本加利挖空心思想着再在这个聚宝盆里淘来更多财富。

  江川:夜空下,偷渔在行动……

  6月10日凌晨。

  宁静的夜空下,繁星倒映的抚仙湖徒增了些许诗情画意。她安静地躺着,象个睡熟了的孩子,叫人不忍心再去打扰。轻柔的夜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微波,这样的静夜里,只有微波拍岸的声音格外清脆,恰似一曲悠然的咏叹调,叫人遐想。远处的村落、旅游景点都已进入了梦乡,唯有点点灯火与偶尔窜出的车灯还在忽闪忽闪……

  如此美丽安祥的夜空下,让人很难想象,在相对僻静的湖边,那一双双偷渔的黑手正俏俏地肆虐着。"别看现在夜深人静,这正是偷渔者忙活的时候。"澄江县抚仙湖管理局综合执法大队的张虎刚刚从湖上巡逻回来,他看上去很是疲惫:"我们这里管的严才见不到偷渔的人,如果你们真是知道这事儿,我可以带你们去江川、华宁辖区的部分湖段看看。"张虎的话让我们感动了好一阵子。

  凌晨2时30分。张虎上了我们的采访车为我们带路,我们一起驱车前往江川。去江川的路况不太好,再加上夜里视线欠佳,司机把时速控制在了60迈。经过约半小时的路程,我们进入第一个江川沿湖村落,听张虎说,这个叫六木村的村庄是沿湖捕鱼与偷渔一样普通的一个。据他所知,这个村平常捕鱼的至少有几十上百户。

  刚进入村庄,张虎示意我们停车。拉开车门, "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这里跟我们先前在澄江见到的湖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张虎手指不远处的湖边:"这一带就是夜间偷渔者的'寄居'地了。"

  我们下车后寻声走去,眼前的能见度实在太低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般高一脚低一脚艰难前行,10多分钟后,我们跌跌撞撞趟过一段荒坡后来到了捕鱼的现场。透过渔民手中的手电筒光,隐隐约约中我们粗略数点了一下搁在湖岸的拖拉机机头,差不多近20台,嘈杂的轰鸣声,再加上渔民正忙于收网,并没有注意到我们这几个陌生的到来。

  好不容易找到一艘渔船收完网趁渔民歇息的间隙,我们借故买鱼与其搭上了话。

  记者:今晚捕的都是些什么鱼?

  渔民:都是银鱼,跟往常一样。

  记者:这么晚了还不休息?

  渔民:等天亮了就没有机会了,这里管得严。

  记者:渔政的人晚上也一样要查呀?

  渔民:晚上(查的)松一点,再说他们也不可能每天晚上都这样陪着我们一起累嘛。

  记者:你们每天晚上都要出来捕鱼吗?你们村出来的捕鱼的人多不多?

  渔民:100多人还是有的。(手指远处点点灯光)你们也看得见嘛,晚上出来捕鱼的也不只是我们村的人,象华宁那边捕鱼的人比我们这里还要多。现在只是青鱼、抗浪鱼政府不让捕,我们捕的是银鱼,也不犯法吧。

  据了解,在整个抚仙湖沿湖偷渔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夜间行动,一般情况下,晚上6点以后开始到湖面上去下网,等到凌晨4点左右就开始收网,

  记者湖上体验禁渔之苦

  披星戴月 夜闯抚仙湖

  从澄江县抚仙湖管理局记者了解到,在澄江县内有一只下属的综合执法大队在湖面担任监督整治工作,因为特殊的工作原因,执法队员大都在夜间上班,白天休整,因此白天湖面上基本上见不到他们。由于没有执法队确切的出行时间,为了能得到来自一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静静守候在执法队门前。

  6月9日深夜23时30分,从前方隐约传来了几声马达发出的整整轰鸣。

  不一会儿,马达声越来越进了,一只快艇低速穿过曲折的河道,船头的大灯忽暗忽明,一艘巡逻艇慢慢向岸边靠来。

  待所有人都爬上岸后,我们才看见,一件宽大的防水外套把队员们包裹的严严实实,再扣上一顶安全帽,远远看去每个人就只剩下两只眼睛。从船上5个人的行头判断,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综合执法大队。

  当晚,这队由5个人当班的执法队刚刚结束巡逻任务,正准备上岸休息。为了能真切的体会一线执法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进一步了解夜间偷鱼、拖鱼的大体状况,几个刚刚回来的执法队员答应我们,现在就带我们到湖上亲身体验一番。

  岸上的我们一方面庆幸自己能深入偷渔的前线阵地,观察抚仙湖不为人知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我们又油然产生的些许的恐惧。之前对夜间的航行状况一无所知的我们种种猜测浮上心头:偌大的湖面上,仅仅用一盏功率较大的大灯,照亮前方一二十米的地方,会撞上湖中的小船吗?假如遇到偷渔者暴力抗法,谁来保证船上的人的安全?途中是否还会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险,脑子里还在臆想着种种猜测。23时45分,我们从澄江水苑出发。1083号巡逻艇,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驶进了夜幕下的抚仙湖。

  记者湖上体验

  浩瀚的星空下,快艇嗖地一下就窜出了码头,向湖中驶去。头上繁星点点,借助星光,我们尚能依稀看见艇尾卷起的"V"型的银白色水浪,向远处眺望,前方黢黑一片,一名执法人员不停的用探照灯扫视着前方水域。舟行湖上,犹如钻进了一个黑洞一般,还来不及欣赏夜景的我们,马上就被颠簸的快艇摇晃的辨不清东南西北。紧紧握住船舷的双手,丝毫不敢松懈,生怕一个浪头打过来,人就会被湖水吞噬。

  队员张虎告诉我们:"今天的抚仙湖天气已经算很好的了。假如风大的话,你们早就全身湿透了。"的确如此,一阵微风拂面的背后,往往招来一整剧烈的摇晃。加上船本身的速度,浪头足够叫人眩晕。大浪摇晃着船体仅仅是队员们需要克服的生理问题。假如习惯的时间短,那么人很快就能适应这种颠簸,不至于上船就出现呕吐、眩晕等症状。

  夜间的水面情况十分复杂,船头大灯扫过之处,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浮漂出现再我们的视野之内。多年的湖面管理经验让执法队员们练就了一双慧眼。夜间浮漂点点,已经成为抚仙湖的"特色"之一。在我们采访过程中,也听到有关部门一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假如没有这些浮漂和渔网在抚仙湖存在的话,那就说明抚仙湖真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恐怕要遭遇无鱼可捞的尴尬了。"话虽如此,可是面对星罗棋布的渔网,执法队员们也颇感恼火――就在我们乘快艇正在沿湖搜索时,忽然快艇一个急停熄火了。队员告诉我们一定是缠上渔网了。果然,漂在湖上的渔网缠在螺旋桨上。此时,一名队员来到发动机旁,拿出一把类似镰刀的专有工具用力一拉,在大灯的照射下一张长的远远超出我们视力范围的渔网浮出了水面。"这是一张大网,要收起来还得费一番功夫,起码也得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有些时候,一晚上能查到几张这样的网。假如遇上那种屡教不改的渔民,我们只能一一割断网上的浮漂,将巨网沉入湖地。"一般情况下,船上的执法队员也只是用这把类似镰刀割网工具将用来串连鱼漂的尼龙绳割断,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网绳割断后,我们的快艇才解套得以继续行驶。

  "严打"期间,为了能让某些渔民引起高度的重视,执法队只能割沉他们的渔网,起到警示的作用。可是在现实巡逻监督中,一次两次下来,还是有渔民铤而走险,不顾执法队员的警告,我行我素的展开游击战,与执法队员周旋。

  高额的利润吸引着某些顽固分子,有人干脆专门干起了这一行,大家称呼他们为"鱼老板"。他们平时不干别的,苦心于抚仙湖里的渔业资源,挖空心思从中渔利。

  占据2/3湖面面积的澄江水域是三县最宽的水域,一张巡逻艇即使满载油料,也很难巡遍整个湖面,加之渔民撒网的地点分散。所以,夜间巡逻的工作量相当大。

  从深夜23时45分到凌晨零点15分,单程花了将近半个多小时,我们一直向江川方向进发。在夜色的笼罩下,岸边的灯火显得格外的耀眼。这些"黑夜里的精灵"不光点缀着黝黑的夜空,执法队员多半是靠辨认岸边的灯火识路。张虎说:"我们夜里面基本就是靠看沿岸的灯火辨别方向。因为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根据沿岸灯光的疏密我们就能辨别船开到那里了。"沿着张虎手指的方向,我们看见的情况确实如张虎所说,灯光就是这场航行的灯塔,"看,那个中间有一个特别亮的灯光的地方就是大湾,再看那边有几盏灯连城一排,那边是海口……"张虎熟练的操纵着手中的方向。

  在回程的过程中,一条鬼鬼祟祟的渔船闯进了我们的视野,被逮个正着。张虎立即掉头向这条渔船靠近。从船上发出的几点隐约光影,张虎判断船上的人可能不少。强光灯向渔船射去,果真小船上有5个人,他们看见巡逻艇后马上丢下了手中的活计。"那么晚了你们在干什么?"张虎大声吼道。现场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那边半天没有声响。巡逻艇慢慢靠近渔船。"师傅,我们只是打点箭鱼,其他没干什么!" 张虎仔细打量了一遍渔船,再看看水里的情况后责令几个年轻人马上离开湖面上岸。渔船里的几个人见势,赶忙向岸边驶去。

  张虎告诉我们,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条鱼船上没有发现有大型拖网和渔具。虽然也是在偷渔,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他们在大量捕捞。遇上这样的情况,只有驱赶类似的渔船上岸。张虎说:"很有可能这群人是来试探性在湖里看看,有没有下网的机会。结果被逮个正着。夜间出海是很危险的,万一遇上大点的风浪,船被打翻了都没有人知道。晚上赶他们走,也是对他们的安全负责。"

  队员:工作的危险来自两方面

  队员张虎告诉我们,这个工作最大的危险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其次是来自渔民的威胁。

  张虎说,天气条件恶劣的时候,经常是船才开了没多长时间,就"装"了半船水。船身本来就小,大浪源源不断地把湖水灌进船中,随时有覆舟的危险。抚仙湖作为全国第二深的内陆湖泊,其最深处有157米,平均水深87米。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竭尽全力把水舀出去,找到最近的岸边,以防万一。

  有些时候,渔民经常划着小船到湖中下网,执法队员在黢黑的水面上高速行驶,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到这些偷鱼的小船。船坏了是小事,出了人命谁来担负责任。张虎回忆道,有一次从湖面巡逻回来的时候,没收了一只渔民用于偷鱼的小船。队员们把小船系在快艇的后面,准备撤离。因为风大浪急,高速行驶的快艇突然往后一沉,所有船员一齐往后倒了过来。回头一看才知道,小船沉入水中,把高速行驶的快艇一把拽住,差点也随之沉入湖中。几个队员急中生智,割断缆绳后,方才脱险。

  曾经有县派出所几个警官同执法队员一起出海,以保证执法队员的人生安全不受到威胁。同样是因为快艇受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湖面多变得情况影响,几次过后,没有一个人愿意继续留下来与队员们一同出海。

  割沉渔民的网,相当于断了渔民的财路。执法大队的队员们时刻受到某些顽固渔民们的威胁。有些渔民的网被割沉后,情绪激动,当晚便纠集几个同伴到执法队"讨说法"。遇见这样的情况,执法队员也只能给渔民讲法,做渔民的思想工作。干这份工作将近十多年的张虎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有的人不听解释,操着家伙,直接跳上执法队的巡逻船,与队员们"理论"。几次近距离的搏斗,许多队员不仅受了伤,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执法队在保护抚仙湖在禁渔期内不受创伤,停止渔民偷渔的行为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队员们也只能默默地承受,执法队手中的权利,仅限与此。

  一个"苦"字不足以概括执法队员的难处。3个月来,没有一天休息;最长一次工作持续36个小时,这些都还是可以克服的客观条件。遇上渔民暴力抗法,恶劣的天气,险要的湖面环境……这些非主观能控制的事情,所有队员也只能在一天天的夜间巡逻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偶尔发发牢骚,全当是酒后的谈资罢了。

[1] [2] [3]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正在变咸
    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评选情况
    中国投入巨资治理环境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科学考察
    中国启动“国家环境友好工程
    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环境组织
    高原湖泊第一站:志愿者植下
    中国发展最迫切需要转变经济
    陆佑楣院士表示:我国还有3亿
    首次中国民间环保NGO搜索行动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