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资讯正文 | ![]() ![]() |
|
||||||||
史振华:“一把米”降伏治污拦路虎 | ||||||||
作者:刘毅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8 | ||||||||
江苏省国土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6%,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居全国前列;作为经济先行一步的地区,环保工作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全新的——担任江苏省环保厅厅长近10年的史振华,面临的困难不小。 面对挑战,史振华和同事们坚持改革,坚持创新,破解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不少难题。“创新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史振华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与困难斗,既有很多艰辛和痛苦,也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和幸福。” “九五”末,江苏省太湖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当省长来到某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督战时,只见整个工地红旗招展,运输车来回穿梭。实际上,省长来之前和离去后,建设工地都是铁将军把门。 这件事对史振华触动很深。他意识到,治污投资机制没有激活,成了太湖流域治污攻坚的最大拦路虎。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让污染者付费,让治污者受益。“唤鸡还要一把米!”史振华对征收污水处理费进行核算后认为,只有把污水处理费大幅提高,使治污者能够略有盈利,才能吸引各种资本投入治污工程。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宣传“一把米”思想。 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2002年3月,江苏省把太湖流域的污水处理费由每吨0.4元调整到1.1元—1.15元,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坚冰开始融化。银行领导找到史振华,询问要不要贷款;一些跨国大公司也争着要在江苏建污水处理厂。 史振华对记者说,“这个做法现在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当时是很难的。很多人担心,上海污水处理费只收0.6元,我们收得多了,会不会影响投资环境?老百姓是否承受得了?江苏采取了对困难群众减免等措施,果断提高了污水处理费,结果污水处理厂建设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个创新的好点子,源于艰辛探索和深入思考。史振华晚上躺在床上,一有好的想法,就会马上起床记下来。多年的环保工作经验使史振华认识到,只有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遏制环境污染,环保工作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他看准了“循环经济”这个新生事物。2001年,史振华给省委书记写信,建议发展循环经济。从2003年底起,江苏省在全省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层面进行循环经济的试点。随后,江苏省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全国第一部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史振华认为,“环保工作要重视载体、抓手。”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等方面,江苏省创造了多个第一:张家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有16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数量居全国第一;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被命名为标准更高的第一批“国家生态市”。 近日,史振华荣获中华环境奖。领奖归来,史振华提出,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环保创新基金,用于奖励江苏省环保系统在环保各项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刘毅)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完善排水工程 成都建最大治污 南京外秦淮河耗资30亿治污后 京冀水权引争议 华北平原水资 退休教师破解尾矿治污难题 净 "碧海"药方疗效甚微 渤海"治 第5届世界水大会 解决中国水 太湖湖畔日记:湖州离湖更“ 南京水环境的亮点与“污点” 治污要快于经济建设速度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