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汪奥娜、马晓澄、姜刚)近日,一则关于“垃圾分类试点多年仍在‘原地踏步’”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我国垃圾分类试点有何成效与不足?“原地踏步”的背后遇到哪些“坎”?垃圾分类到底该如何推进?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垃圾分类”必须便民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垃圾分类问题引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关注。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垃圾分类尽管已经试点多年,可仍在“原地踏步”。
该消息一经发布,引发网民热议。有的网民认为,垃圾分类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试点多年“原地踏步”令人费解。也有网民表示,试点地区应公开所采取的举措和存在的困难,让全社会共同“支招”。
垃圾分类“原地踏步”背后有哪些难以迈过的“坎”?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地方仍然缺乏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比如,垃圾处理是必须配备智能化垃圾处理设备,还是简单放置两个分类垃圾桶。
一位业内专家说,有的垃圾分类设备看上去很“智能”,实际上很复杂,普通居民扔个垃圾不仅要扫码,还要输入验证码,程序烦琐,像“考试”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居民使用的门槛。
“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必须便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朱芬芬表示,过于强调分类收集,而不顾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会适得其反。
专家介绍,即使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的社区,大部分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也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基本上没有人真正按照分类去投放垃圾;另一方面在于垃圾收集车辆没有按分类垃圾进行收集。
混合收集导致垃圾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垃圾处理企业运营困难,也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推进效果。
源头减量完善收运
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一次性物品也增加了垃圾的产生量,其中外卖与快递产生的垃圾量迅速攀升。在垃圾处理体系不够完善的背景下,源头减量将成为冲破“垃圾围城”的第一步。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指出,亟须快递公司举平台之力推广利用绿色包装,并拿出技术与监管方案,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
同时,各地政府应继续完善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海洋说:“公众要增强意识,政府方面在垃圾处理上要有机制。”多位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收运线,配备能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
“垃圾分类工作的公共服务属性很强,完全依靠市场调控与个人道德,不太现实,更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安徽一家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负责人说,“当地垃圾分类还差哪个环节,政府可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企业去‘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