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指导环保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
作者:梁沂滨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5 | ||||||||
记者:环保部门为贯彻落实《决定》,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加强? 周生贤:适应新形势,必须下大气力办好两件大事:就是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是环境执法的标尺。目前,环境监测严重滞后,制约着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要集中力量加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代表性强。要切实提高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预警能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手段,是依法保护环境能否落实的关键。要落实《决定》提出的执法任务,必须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 记者: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环境保护工作应该重点强化哪些措施? 周生贤:学习贯彻《决定》,必须强化十项措施,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确保“十一五”环保任务的完成。 一是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决定》从系统性出发,在横向上要求积极探索提高管理效力的管理方式;从跨界性出发,在纵向上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二是完善环保投入机制。“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又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企业、社会必须共同加大环保投入。《决定》对政府投入的范围做出界定,要求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部门“收支两条线”的问题,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和有关环保工作投入。 三是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经济政策。“小智理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立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根本。现在,我国已经有9部环保法律,50多项行政法规,200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00多项环境标准。《决定》强调要作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赋予环保部门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权限,要求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四是依靠环境科技进步。《决定》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应用科技、环境标准研究三个方面,指出了环境科技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可持续发展事业全局和国家环境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五是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决定》的发布,对各级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高效率、服务高质量、对自己高标准”的“三高要求”,全面加强机关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 六是加强社会监督。《决定》对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为加强社会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决定》对做好对外环保宣传、加强国际环境履约、推进国际环境经济技术合作、防范环境风险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八是加强环保宣传。《决定》将环境宣传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环保意志的重要措施,要求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把环境保护办成全民族的事业。 九是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决定》规定,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实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建立环保工作奖惩、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十是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和协调形式,为形成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协作局面奠定了基础。 环保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请问最后一个问题,完成《决定》确定的各项任务,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周生贤: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作这样的判断基于两点:一是我国正处于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二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表现在“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一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二是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特别是污染严重时期与生产事故高发时期叠加,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国家环境安全受到挑战;三是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从根本上改变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三是国家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化解布局性环境风险找到了出路。四是国家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自主创新的优先位置,将为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困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五是国家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创造了条件。六是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生态旅游指导意见》将出台 生态旅游现场会:实现旅游发展 环保法律实施情况令人忧 人大常委会就环境保护法律实 北青时评:别让错误的政绩观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以产权清晰化推进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西藏环境保护 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会徽征 垃圾处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