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光明评论:靠污染发展经济形同饮鸩止渴 | ||||||||
作者:罗真如 资讯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0 | ||||||||
铜仁市灯塔工业区这几年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其中电解锰企业3家,化工企业1家,铁合金企业8家。而这三类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通常占工业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85%以上。但由于引进的这些企业是铜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宁肯让其边污染边生产,也不愿断了财路。(2006年11月14日央视国际) 铜仁市政府如此青睐那些污染企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这些企业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在贪图任期内“政绩”的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有了污染企业上缴的税收,就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他们也非常明了,如果压缩好不容易招上门来的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那么地方政府就等于自断财源。因此,他们在这个面积达5.8平方公里工业区在建设之初就根本没考虑进行区域环评,也无意建造价格昂贵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一些企业上马开始生产以后,也不会去过问其是否办理了环保手续,他们的眼睛紧盯的就是有多少税收流进了当地财政的腰包。如此急功近利,不计后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顾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经济畸形发展用饮鸩止渴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过份。 众所周知,污染容易治污难。靠污染发展经济固然能够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是虚假的。先污染再治理付出非常高昂代价的惨痛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上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兴起小制革、小化工和小电镀企业,开始的时候污染只牺牲了少数人,企业赚钱,地方政府也有收益。但这类企业星罗棋布后,淮河流域全线污染,陷入巨大的生态灾难和人道灾难,1.5亿人口非但没有富裕起来,相反还要拿出数百亿元治理污染,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国外的例子莫过于英国泰晤士河。上世纪五十年代,泰晤士河的污染达到最危险的程度,“沦落”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从那时起,英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花了40年的时间,投入了300亿英镑,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关闭码头、减少重工业等治污手段,才将臭名昭著的泰晤士河变清。 环境保护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永恒主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政府要脑中时刻想着百姓、心中时刻装着百姓,处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要摒弃过去那种不分良莠、不择手段凡是项目就上,不管有害无害;凡是商品就产,不管有毒无毒,“拣到篮里的都是菜”的招商引资策略,树立起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地方政府尤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默许、纵容甚至支持企业违法排污,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特殊保护,让环保执法“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使这些企业成为新的污染源,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要旗帜鲜明地支持环保部门依法处理那些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给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优美环境。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解决环境污染需引入绿猫理论 回良玉:应对全球环境变化 促 2007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 纵 环境污染衍生四大怪病 日本环 协调共进壮大县域经济 以“转”促“进” 以“蓄”促 把“水袋子”建成“聚宝盆” 降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发展 沈北新区:打造一流环境促进 天津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环境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