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让云南大象故事的热度可持续

Eedu.org.cn 作者:江虹霖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8/17
摘要: 云南北上南归的大象旅行团又有了新故事。近日,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专门为亚洲象开设的“大象食堂”开张了。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如果农作物被亚洲象取食,就由保险公司给予相应保险补偿;如果没有被取食,农户可自行收获。

江虹霖

云南北上南归的大象旅行团又有了新故事。近日,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专门为亚洲象开设的“大象食堂”开张了。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如果农作物被亚洲象取食,就由保险公司给予相应保险补偿;如果没有被取食,农户可自行收获。

云南大象不愧是“顶流”。微博上,“大象吃饭能有多讲究”的话题阅读量在一天之内达到1.2亿。尤记得去年全球“围观”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全网阅读量高达110多亿次,参与报道的海内外媒体超过3000家,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如何让云南大象故事的热度可持续,并以此为契机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多故事?这是目前相关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议题。笔者在云南大象的故事中看到了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其一是在人象冲突的古老命题上探索新的解题方式,其二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两方面的讨论,或可提供一些思考。

人象之间有着微妙的进退关系。英国汉学家伊懋可(H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一书中写道,4000年前,北京周边地区也能发现象的活动踪迹,但随着人类开荒拓土,象群开始了从东北撤向西南的退却之路。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栖息地骤减和象牙贸易,大象成为濒危物种。

在云南大象北迁的故事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360头,较2018年增长超60头。但大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象群的活动范围扩大,人象活动空间出现重叠。云南省玉溪市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4月16日—5月27日,北迁象群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事实证明,无论是象退人进还是人退象进,似乎都不是人象“化干戈为玉帛”的解决之道。“大象食堂”的灵感来源于亚洲象监测员发现,利用投放食物引导亚洲象回归森林能降低亚洲象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其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大象的活动规律和附近村民的人身安全,是基于一个平等的视角去解决问题,人象双方不再是永恒对立,而是既尊重对方又能维护好自身利益、可以和平共处的邻居。“大象食堂”的后续效果有待检验,但至少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云南大象的故事里,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以非常积极的态度保护亚洲象,表现出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这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其实是云南大象故事真正的流量密码,它可以让全球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它之所以能够引起海内外共鸣,得益于媒体的合力传播。以爱护自然的人类共通价值为支点,以微观叙事为视角,以图片、视频为宣传语言,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界,引发了舆论场上的同频共振。这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也激励云南采取更多举措推进人象共生。

云南大象的故事证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付诸行动的实践探索,也需要通过宣传启发海内外共同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但这并非朝夕之功。

不久前,百万吃播网红“提子”吃噬人鲨事件引发轩然大波,甚至被国外媒体报道。无独有偶,8月11日,网名为“西伯利亚狼”的主播发布的一则视频再次引发公愤。视频中,他将一株植物从石缝中拔起,并称“青藏雪莲花,原生态海拔5000多米真实采摘”。这株植物疑似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母雪兔子”。目前,该主播账号已被封禁,警方已介入调查。

网红为蹭流量、博眼球频频向野生动植物下手,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有些博主吃娃娃鱼、鳄鱼等动物,采摘珍稀植物,就能收获无数粉丝?网友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围观?为什么这种自媒体账号此前能够正常运营?

助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是传播者应承担的使命。无论是云南大象的故事还是其他动植物的故事,宣传主调都不应是猎奇、蹭流量。随着人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部门、媒体和社交平台都应注重对野生动植物网络舆情的全程监测。对于像云南大象这样的正面舆情,要适当倾斜宣传资源,并善于利用热点科普自然知识,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同时注重海外传播。

对于网络上的不良炒作行为,要主动发挥监管作用,早发现、早干预,加大监管力度。而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快速介入,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以儆效尤。媒体也不能以围观心态简单报道了事,而是应该正确引导舆论,借助网络的高关注度,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对于野生动植物的关注与保护,不是仅限于某一天或者某一次事件。期待云南大象的故事未完待续,也期待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广为流传。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