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长江捞珍稀鱼作调查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重庆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 ||||||||
我市本月内将启动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珍稀特有鱼类调查。记者昨日从市渔政处获悉,调查活动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统一领导,云贵川和重庆有关机构协助实施。调查人员将通过2年野外调查,在2008年12月之前查清保护区主要珍稀、特有鱼类等资源现状,完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及环境现状》文图集, 并努力缓解珍稀、特有鱼的减少。 我市三种鱼成为调查重点 负责具体实施调查的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总工程师吴生桂告诉记者,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从云南向家坝下横江口至重庆马桑溪,近1162.6公里河流江段。我市所辖的江津朱沱镇段、龙门镇段和巴南虾子粱段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三种国家一、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是这次调查的重点。 手、网捕捞以保样鱼安全 吴生桂昨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规划。记者在里面看到,包括江津和巴南在内,共设置了8个断面调查代表性种类总资源量,另针对早期生活史和自然繁殖情况设置4个调查点。 据介绍,4月和10月是长江鱼的成熟高峰期,届时每个断面将排开3-5条渔船,用统一的网、船,在统一的范围和时间下网捕捞,在根据样鱼分析确定代表性种类的总资源量;3至6月或7月是长江鱼的产卵高峰期,届时调查人员将在各调查点布下锥形网,同时辅以手工方式采集鱼卵,以调查鱼资源早期生活史和自然繁殖情况。 吴总工程师表示,为确保样鱼不受伤害,所有捕捞基本采用网和手工方式,取样完毕后就将样鱼放回。 珍稀特有鱼剧减亟待保护 市农业局渔政处邱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胭脂鱼、白鲟和达氏鲟在重庆江段的数量都急剧减少:“我们根据每年渔民误捕鱼放生的数量得出数据,胭脂鱼资源量在每年10条以内,达氏鲟每年三四条,白鲟则自1997年发现过一条后,再也没有发现。” 据了解,三种珍稀鱼需要回游产卵,生态环境的变化让鱼类减少。“渔民要是误捕,应直接通知当地渔政部门,经鉴定当场放生。” 邱先生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我市都是针对特定鱼种,在特定江段随机布点调查,这样大规模的综合调查还是第一次,“这将有助于综合保护珍惜、特有鱼。”记者 唐凤灵 实习生 谭越月 资料 白鲟 别名象鱼,大型淡水鱼类,体梭形,最大可有数百公斤。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摄食量极大,可达体重的5%。 达氏鲟 别名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鳇鱼,体长呈梭形,一般体重5-10公斤,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 胭脂鱼 别名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体侧扁,体重约10公斤左右,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万里长江传接力--四川宜宾市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 长江四川泸州河段柴油泄漏造 《华夏地理》携手“长江三源 长江故道天鹅洲白鳍豚最后的 中外科学家联合在长江流域寻 长江名贵经济鱼类鲥鱼趋于灭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长江将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人工 湖南岳阳砷污染肇事者已刑拘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