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关于甘肃省敦煌市毁林的投诉:敦煌有人正在疯狂砍伐防护林,成片成片的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倒下,本就脆弱的敦煌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致命破坏。
在全国上下都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下,生态环境孱弱的敦煌却上演着砍林伐木的“热潮”。“未批滥伐”、“少批多伐”现象日益严重,而作为流通的木材加工点更是火爆无比,仅敦煌市就有70多家取得林业部门合法手续的木材加工点。木材价格上涨,加工企业过多,导致乱采滥伐现象严重,给敦煌的生态带来毁灭式打击。
随着敦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它已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了敦煌——这座以莫高窟闻名于世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大片防护林死亡
木材加工点生意旺
12月2日,记者踏上了艺术圣地——敦煌。在到达敦煌的第一天,记者就遭遇到了沙尘天气。一路上风沙打得汽车玻璃“啪啪”作响,浑浊的沙尘弥漫四野,塑料袋、碎纸片被吹得在空中乱舞。
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敦煌境内共有个体木材加工点70多家,而且大多都有合法手续。这些木材加工点或木材贩子取得采伐证后,肆意乱伐,少批多伐,无人监管。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敦煌北郊,看到在数百米之内有木材加工点四家,院内木材堆积如山,大多数木材都是新砍伐的。接着,记者又乘车来到吕家堡、转渠口、黄渠、郭家堡、七里镇等乡镇,看到每个乡镇都有很多家木材加工点,甚至一些村组也有,有些木材加工点比较偏僻,但规模不小。记者在黄渠乡一木材加工点看到,用栅栏围成的木材存放地约有十几亩地大,木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加工成的板材整齐砌起来,足有两三层楼那么高。一林业职工告诉记者,如此规模的木材加工点在敦煌还不算最大的。在记者调查的路途上,一辆辆载运着林木的四轮拖拉机不时从记者眼前掠过。
1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瀚海名珠——月牙泉。这个据史料记载有上万年历史的人类自然奇观,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20多亩锐减到现在的8亩多一点,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2米过一点,若不是当地政府采取外围补水的措施,可能月牙泉早已成为干枯之泉。
在月牙泉村附近,由于一座座沙丘不断前移,流沙已将农庄边沿的树木逐渐掩埋。而沙魔仍不罢休,在狂风的鼓动下,一点点吞噬着有限的绿洲。
党河是敦煌重要的水源之一。记者顺党河而上,见到了这样的情景:大片大片的沙枣林处在死亡和半死亡状态。这些沙枣林是曾经为了治沙而种下的,现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沙枣树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而整株枯死,活下来的也只能发出寥寥几片叶子。一位放羊的大爷对记者说,这里以前树林茂密,如今沙漠进来了,昔日的沃田肥草已变成今日黄沙。
万亩林带“满身伤痕”
百亩幼林遭羊群剥皮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山下就是号称万亩林带的“阳关林场”。阳关林场是酒泉市(敦煌市辖属酒泉市)最大的人造林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作为敦煌一景赫然标识于各种旅游地图中。
阳关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年过七旬的老场长李永恒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劲风卷白草,野狼窜沙窝”。经过几代林场人的艰苦努力,先后移去大大小小沙丘300多个,移动沙石200余万立方米,平田整地2万多亩,栽植各类树木400余万株,造林1万余亩,终于使昔日沙丘连绵、风沙肆虐的荒漠变成了浩瀚的绿洲,彻底摆脱了“风沙撵人走,亩产二三斗”的困难局面。古阳关外围也建起了一道长约5公里、宽约3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风沙向党河水库以及敦煌城的蔓延。
据介绍,阳关林场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一个大风口,东面是敦煌市区,南面是南湖乡,西面是一望无垠的库姆塔格大沙漠和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阳关林场是阻止沙漠前移的最主要的屏障。
而今在敦煌毁林中最为严重的要数阳关林场。几年来3000多亩防护林惨遭涂炭,不计其数的林木被无证私伐,几百亩新栽植三年左右的防护林被成群的羊群啃掉了皮,林带成片成片死亡。
“刀光锯齿毁掉了我们的家园,风沙一年比一年多。照此下去,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就在眼前。”职工们急切地呐喊。
杨师傅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有些人为牟取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和破坏天然防护林,开垦成大片大片的葡萄园。
往林场腹地走,一棵棵大树被无情砍掉,只见洗脸盆大小的树桩裸露在沙土外面,一片片土地裸露出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