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 ![]() ![]() |
|
||||||||
完善节能环保技术 运用行政手段治理 | ||||||||
作者:鲍晓峰 岳…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26 | ||||||||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对比国内外的法规标准体系不难发现,我国机动车排放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且存在着明显的断链。即缺少规范部门监管职责的法律依据,缺少法规标准体系的“中位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2000年再次修订时专门设立了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一章,为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规范机动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可谓“上位法”;国家环保总局先后颁布和修订的40多个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和噪声排放标准,初步形成了包括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和发动机在内较完备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体系,是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法规体系中的“下位法”。但目前“中位法”却还没有形成。 现实的状况是,在新生产机动车申报、在用车排放达标、车用燃料及添加剂管理、车辆报废与回收等环节中,存在多个部门参与管理、个别部门承担责任的现象。如汽油清净剂添加、在用车排放等问题也因此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哪个部门负责统一监管、管理范围如何界定等已成为当前机动车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问题。 因此,我国完善机动车污染控制法规标准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中位法”。据悉,国家环保总局已经组织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条例》。条例的尽早出台,将有力地促进机动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采用合理经济政策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采用合理的经济政策,能够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达到较理想的治理效果。同时,也能够推动机动车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减税政策,企业真正得到了实惠,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排放检测能力建设。如一汽大众、广州本田、上汽奇瑞等多家企业,都曾经因产品提前达到国Ⅱ标准而享受过减征消费税的优惠。现在,他们已开始投资建设国Ⅲ、国Ⅳ标准的排放实验室。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低排放环保新车型,树立了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新生产汽车的排放水平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车用燃料品质与低排放汽车技术需求还不相适应,高排放在用车辆还行驶在大街小巷。而通过采用合理的经济政策的办法,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减免税收政策可以鼓励汽车企业生产出比现行排放标准更低排放的机动车;通过逐步征收高排放在用机动车的排污费(税),可以促进老旧车辆的更新和淘汰;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可以鼓励石油企业生产更优质车用燃料。 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这些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政策来促进低排放车辆的生产、抑制高排放车辆的使用。美国、瑞典、德国和日本都有一些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先进的机动车环保科技能力是支撑机动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需要对机动车污染状况和控制技术的准确把握。对污染物的产生机理、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的作用和效果的正确认识,也离不开科学检测和科学实验。 先进的机动车环保科技能力,不仅能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而且能对机动车产业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节能与环保问题的不断出现,更要求我们加速提升环保科技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凡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较好的国家,都具备非常完善的环保科技能力。美国环保局的汽车排放与燃料实验室、欧盟环境署的机动车排放实验室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以及韩国环境科学院都是如此。尽快建设满足国Ⅳ、国Ⅴ阶段完整的机动车排放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环保系统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今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还开始了用于柴油及清净剂研究的标致XUD9发动机台架和车用燃料硫含量、燃料组分、馏程等全套试验分析能力的建设工作。实验室的建成,将填补我国环保行业车用燃料及添加剂试验研究和测试评价能力空白,标志着我国机动车环保的测试评价能力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将在中国车用燃料及添加剂试验研究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环保节能理念让辽宁省鞍山市 记者调查:节能警察的尴尬 节能管理尚有法律漏洞 经济形势虽好 还需注重节能环 我国节能工作存在五大问题 我青少年获“斯德哥尔摩国际 节能:谨防陷入“面多加水、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构建节能社 节能降耗看广东:万元GDP广东 天津农民利用秸秆制气节能又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