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公益之窗 >> 正文

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师资培训在广州举办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广州市群力社会服务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27
摘要: 4月24至26日,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师资培训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来自广州各区中学的5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参加培训的导师和广州各中学教师合影留念。

  中德合作关注我国气候变化教育

  4月24至26日,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师资培训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来自广州各区中学的5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本次培训是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民促会)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指导和德国粮惠世界的资助下,联合广州公益组织合作促进会(公合会)共同主办,由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广州市群力社会服务中心、广东省低碳企业协会等机构具体承办。作为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重要部分,本次培训旨在使用创新性的教材,提高中学教师传授气候变化知识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的能力,提供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建议,提高试点地区中学教师和学生在气候变化认知、理解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

  专家编写创新教材 助老师提高学生低碳环保意识

  活动的开始,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张捷教授向在场的中学教师展示了他对广东低碳政策的分析、总结与展望。他在展示中表示,广东的低碳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胜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5%。而低碳政策可以划分为基于控制-命令手段的工具、基于市场手段的工具和提高个人低碳环保意识三种,而本次培训则属于第三种。

  据悉,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并将在全国的5省10市展开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希望通过对于中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让老师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需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更有效地把低碳环保概念灌输给中学生,让他们能从小关注环保,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协调员毕欣欣向凤凰广州介绍到,我国中小学在气候变化和环保低碳的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缺失,第一、缺乏全面性和创造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变化教材;第二、教师在气候变化知识和教材的欠缺,无法有效地开展气候变化教学;第三、在学校间开展气候变化互动和合作的机会有限;第四、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和战略。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于两年前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共同编写了《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教材》(“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支持,也获得一众教师的好评。接下来,中国民促会将开展该项目明年的工作计划,他们期待能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进程,把低碳环保概念纳入到中小学的教材当中去。

  据悉,继培训之后,项目方还将通过建立互动的气候变化网络平台,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发起全国性的中学气候变化竞赛并组织一次颁奖,以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教育。


相关资料

  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气候灾害频发。根据《2010中国气候公报》统计数据,仅2010年中国由于气候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并导致4800多人失去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来应对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全国中学生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执行,由Bread for the world资助。项目为期3年(2012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项目地区涉及以下5省10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省份),北 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城市), 上述地区的近千名中学教师将得到培训,近百家学校将开展有关的气候变化活动。

  项目为中国的中学开发全面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变化教材,并促进这些教材结合学校目前的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教材的不仅有印刷版,而且还将有在线教育的网络版。

  教师培训。培训由中国民促会组织中欧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担任培训师,共开展15期培训,750名中学教师将从中受益。接受培训的教师还将得到如何在班级内开展气候变化有关活动方面的指导。通过建立互动的气候变化网络平台,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发起全国性的中学气候变化竞赛并组织一次颁奖,以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咨询会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征求意见,使气候变化议题更好的融入国家中学教育课程。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