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常纪文:环境保护要大格局、大战略

——中国目前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战略(二)
Eedu.org.cn 作者:常纪文    资讯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10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5年是我国的“深改元年”,同时也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发展的新纪元。如何在新时期迈入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月2日-至3月7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和环境保护部调研组结合考察英国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有一些感受。


环境保护要大格局、大战略


环境保护既要定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位,还要定好当前和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向,即要有大格局、大战略。


(一)环境保护需建立长期战略


环境保护作为一种约束性因素,若不与激励性因素相挂钩,是无法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不能就环境保护谈环境保护,而应为环境保护寻求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使得环境保护走的更远、更稳。如何寻求大多数人的支持?我认为,应当通过制定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予以实现。环境保护的长期发展战略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其一,环境保护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挂钩,即应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发展指标体系之中,特别是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中,从而融入人民的实际利益之中。如通过在人口集聚地区,依据民众需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环境容量,还可以获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支持。


其二,大力发展环保及相关绿色产业,即通过发展环保及相关绿色产业,使民间资本持有者看到环保及绿色产业的商机,自发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需制定近期策略


近期策略方面,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应当继续加大严格执法力度,通过“严执法”遏制当前环境污染严重恶化的趋势,逼迫企业通过采购相关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来守法,从而创造环保产业需求,拉动就业,促进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其二,应当继续培育公民的环境法治意识,树立环境法律权威,提升环保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环境保护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环境保护需采取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措施


20世纪50-60年代,伦敦在治理雾霾期间,采取了在更大区域搬迁企业和重组企业的措施。目前,在中国,很多造成严重污染的低端产业仍然存在,且在诸多地方因其是重要是税收来源而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造成此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则在于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没有被全面推广,没有发挥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取长补短的优势来为优质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使劣质产业无立足之地。如雾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层原因是个体企业的超标和超总量排放,实质原因则是区域结构不优化、行业结构没有整合。一旦区域一体化得以推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势必会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因而,我认为通过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提升高端产业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减少区域间环境污染的内耗,我国的经济增长完全有可能重回8%时代。


(四)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


我国以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是牺牲资源、环境、透支劳动力和外汇汇率的“牺牲经济”模式,而“牺牲经济”则带来了 “代价社会”的恶果,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养老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应该向创新经济和平衡社会转变,通过管理和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牺牲经济”的问题。英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转型时,也是通过保证经济竞争力而不是牺牲经济为前提的。伦敦希望吸引很多的知识型人才来工作。没有清洁的空气,人才不来。竞争力不想输给它国,所以必须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说,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也包括提高竞争力。


(五)通过社会监督和法律制裁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社会参与和监督解决环境问题,通过法律制裁解决环境问题,并保证GDP持续发展。没有有效的监督体系,环境问题无法得以解决。当前,随着环境问题愈加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污染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给环保部门也带了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环境法律、法规,及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的行政监管队伍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队伍的扩大却没有带来预想的结果,“干活的人越来越少,而监督的人却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在继续加大行政监督、法律制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环境执法监督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最终实现保障GDP可持续增长的目的。


此外,要依法提高经济和社会福利,调整财税政策,解决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带来的短时间收入、就业不足导致的社会不稳问题。


环境保护要突围、突破、突出


解决历史性的环境问题,需用历史性的环境战略;实施历史性的环境战略,应当找准突破口,从环境问题这座“围墙”中突围出去,从而寻求突破,进而解决突出问题,最终实现环境改善的目的。


(一)环境保护要突围环境与发展的困局


环境保护的突围首先要实施观念突围,即重视历史紧迫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具体做法应是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培育环境法治的社会意识,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四个“四轮驱动”的措施实施策略突围,即改变以往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应对当前的环境形势。


一是倡导绿色发展,即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足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当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舆论,都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让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成为GDP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而相较于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才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真正的“拦路虎”。毋庸置疑,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国的民间资本实力雄厚,一旦民间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势必会产生1+1>2的效果。但是,民间资本所需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尚未形成,且其对投资环保产业能否盈利,是否会遭遇各种潜规则尚抱有疑虑。因此,需要国家出台强有力政策为民间资本提供保障,让民间资本撬动环保行业缺资金缺技术的格局。


二是采取多规合一,解决协调发展的问题,即处理好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和相关法律的关系,使环境立法更具针对性。环境规划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合成一张蓝图,使环境保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约束性因素。如在进行城乡建设时既要考虑土地、又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其他各个方面的要求,避免在工程建设完成后,才发现与当地环境保护和承载力不协调,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为保障环保规划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而不是沦为不停改动的“鬼划”,应当向欧盟学习,重构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提高环境规划、标准在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可以效仿欧盟,通过规划确定目标体系,再依据实现目标的需求和当前环境状况的实际,制定环境标准和环境法律、法规,从而保证规划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三是宽立法严执法,解决普遍违法的问题。我国不应将制定过于详细的法律作为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而是通过加强严格执法,来真正使得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当前,很多人将环境问题严重归咎于立法不严、法律规定不详细、不明确,并认为只有制定十分详细的法律才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极端,完善立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过度”。如当前我国的达标排放标准饱受诟病,为什么饱受诟病?真的是因为我国的排放标准过低?其实不然,若是各排放主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我国的环境质量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我认为达标排放仍然是有效的手段。我们应当通过严格执法,来逼迫排污主体遵守法律,将法律作为环境道德底线的保护网。


四是社会参与和监督,发挥人民的法治主体作用,使环境保护法律体制和制度得以运转,使环境保护产业得以发展,使绿色和低碳经济得以突破。


(二)环境保护要采取突破措施


其一,信息公开。环境信息是社会参与、监督的必要条件,是环保部门执法的重要依据。对于环境保护而言,信息公开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遇到了瓶颈,大量虚假、伪造的信息充斥于社会之中,使得环保执法、社会参与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当建立严格的虚假信息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打击伪造环境信息的行为,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公开、透明、全面。


其二,建立党政同责考核评价体系。现在,污染严重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督促形式,主要是由环保部约谈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但在实际之中,地方党委更加强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也更大,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环保部的党组约谈地方党委的形式来督促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纳入地方环境法治的架构之中。如果地方党委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缺席,地方环保工作很难推进。为此,建议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制定《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条例》,在考核、约谈等环节体现党政同责。


其三,强化社会参与和监督,解决行政监管偶然性、选择性、缺位和越位问题。在实际的执法活动尤其是地方环境执法活动之中,环保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常发生数十人监管上百家企业的情况,因而无法随时掌握辖区内的污染状况,环境行政监管的偶然性问题不可避免。此外,日常执法活动之中还存在环保部门执法人员怠于执法、选择执法、越权执法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强化社会力量在环境执法活动的地位,一方面使其积极参与环保执法活动,弥补环保部门监管工作的偶然性问题;另一方面,使其全方位监督环保部门的怠于执法、选择执法、越权执法的行为,从而解决行政监管的选择性、缺位、越位问题。因此,建议国务院制定《环境保护社会参与和监督条例》,从法律上保障公众参与。


其四,建立协调、有效的行政监管体制机制。建议通过大部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部、环境部,加强环保部门的力量,找到监管抓手。


(三)环境保护要突出重点领域


突出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即要以当前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热点问题为突破点,解决形势最严峻、公众最关心、效果最明显的突出问题,让全社会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从而提高社会信任度、重塑国家自信心,以有利于后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希望到来的时候。尽管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且在拐点到来之前,这一严峻形势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但这也意味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开始逐步取得成效,并证明我们当下一步一步的踏实工作最终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今年是我国的“深改元年”,也是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的第一年。我们应当从当前的危机中,看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机遇,通过突破性措施,解决突出性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大突破,实现中国环境保护大转型,进入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新常态。(中国网)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