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北京 >> 正文

北京生态“奇迹”成为“北京名片”

Eedu.org.cn 作者:夏清泉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14
摘要: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这些生态美景都与“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密切相关,在多元共治推动下,“北京奇迹”正在成为“北京名片”

夏清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奇迹”“最快的冰”“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等一个个北京生态故事飞出京城,火到国际圈。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这些生态美景都与“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密切相关,在多元共治推动下,“北京奇迹”正在成为“北京名片”。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坚持系统整体推进

记者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时,恰逢年度局系统处级干部依法行政培训班举办。此次培训大会正是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统领顶层谋划部署的一次具体行动。

北京市生态文明委办公室秘书处处长张峰介绍说,自2018年底市生态文明委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河湖长制、排污许可、生态保护红线等法规制度。同时将制度下延,与“接诉即办”等基层治理平台协同发力,确保制度全覆盖。从“以GDP论英雄”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顶层和源头压紧压实了自然资源管理责任。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白文杰说,在北京市实现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过程中,生态环境标准是重要的“幕后功臣”。目前,北京已经建立了由“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构成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涵盖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111项。

“环保警察”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及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特别是2020年成立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全面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采用“督察”“点穴执法”“科技+执法”“执法+服务”“一证式排污许可”等方式方法,10年来共移送适用行政拘留案件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450余起。

“多元共治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治理方式方法与治理对象的统筹融合上,更体现在思想、决策、毅力、精神等内在动力与现代科技赋能的结合上。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此后,北京大规模地展开煤改电、煤改气、调结构、清煤降氮,以“一微克”精神、“一微克”作风、“一微克”干劲,“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用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回应“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社会关切。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搭建全国首个重型车在线监控平台,创新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运用“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等科技手段精准治污。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添在局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上介绍,“冬奥蓝”“一微克蓝”成为媒体和公众热议的高频话题,受到一致好评。北京大气治理成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被誉为“北京奇迹”,并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践案例”在全球推广。

坚持“三水”统筹、“三地”共管,实施生态扩容工程

近年来,北京市在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三水”统筹、“三地”共管、“双碳”达标一体化推进,均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100个市级考核断面年均值连续两年无劣Ⅴ类水体,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75.7%,全市216个问题排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提前3年完成国家要求。“新凤河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工程案例。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增加,市域内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2022年实现全线通航,带火了水岸经济。

201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2022年出台《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同时,探索了一条“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土壤生态治理之路,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自2013年北京在全国首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以来,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1亿吨,成交额超过35亿元。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冬奥会期间,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多项措施,实现碳中和,全部竞赛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日前,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交易项目落地北京大兴,预计年碳减排量2.4万吨。

此外,积极推进实施生态扩容工程。近年来,北京累计实施矿山修复面积335.6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的1.3%提升到44.6%;建立6个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7个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创建荣誉,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近五年,北京“近自然化”特色突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2022年,北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69.5%。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在75%以上。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重点湖泊和大中型水库监测到浮游植物130种、浮游动物21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鱼类39种。河湖生态逐步复苏,黑鳍鳈、水毛茛等清洁指示水生动植物从山区扩展到平原河流。

京津冀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签订实施京津冀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领域,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签订实施两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上游“三区两市”建成保水共同体;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合作机制,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携手兑现“碳中和”的冬奥承诺,“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绿色“双奥之城”成为北京一张新名片。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的鸟类十年间增加了80多种,北京雨燕从过去不到3000只已恢复到近万只。天津市观测记录的鸟类达到452种,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河北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到248种,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已在白洋淀“安家落户”。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广泛深入宣传,“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北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近年来,共有100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生态环境文化周、“Ⅴ蓝北京”“3510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百余场活动。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在国内国际双平台讲好绿色北京故事,打造了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品牌,联合国环境署分别于2009、2016、2019年三次发布专项评估报告,评估总结并在全球推介大气治理成效“北京奇迹”。

在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北京奇迹”正在成为“北京名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被更多国内外人士熟知。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