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资讯正文 | ![]() ![]() |
|
||||||||
环境破坏渔民滥捕乱捞 洞庭湖野生鱼类资源在呼救 | ||||||||
作者:谭剑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8 | ||||||||
新华网湖南频道3月28日电(记者 谭剑)由于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沿湖渔民掠夺性地滥捕乱捞,号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面临着野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专家呼吁,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若干年后,洞庭湖可能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 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监测显示,目前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等数量锐减,已占不到总产量的10%,而且捕捞的鱼的个体越来越低龄化、小型化,根本没有一次繁殖再生的机会。“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捞量已由高峰期的每年12万吨左右降至了目前的每年两三万吨。”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长何兴春说。 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造成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的主要经济鱼类为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洞庭湖是鱼类集中生长、肥育的场所。而目前洞庭湖区兴建的水利工程根本未曾考虑建立鱼类洄游通道,洄游性鱼类上溯通道被阻,导致胭脂鱼、白膳、鳡鱼、刀鲚等洞庭湖特有鱼类濒临灭绝。 “以往渔民每船年平均捕捞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有1500公斤,而如今每年捕捞量不超过500公斤。”常德市畜牧水产局局长袁翠兰说,由于泥沙淤积的逐年加剧,洞庭湖许多重要的鱼类的产卵场和育肥场如今变成了一片洲滩,“船难行,鱼难呆”。此外,由于湖区部分县市鼓励开发洲滩、围湖栽树,去冬今春仅常德市就有3万多亩鱼类重要索饵场和产卵场遭到破坏。 日益加剧的工业和生活污染也使洞庭湖鱼类生长水域不断恶化。洞庭湖周边密布的造纸、制药、石化工业和农药污染,使湖区连续多年发生大量死鱼事件,洞庭湖局部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鱼类资源日趋减少,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却有禁无止。毒鱼、电鱼、迷魂阵等非法捕鱼手段屡禁不止。据了解,除登记在册持有捕捞证的8.8万专业渔民外,洞庭湖目前有来自9个省市52个县的8000多名外来渔民,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证捕捞”,往往一家人住在一条船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渔政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滥捕乱捞有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据了解,目前洞庭湖区绝大多数渔政管理人员过多,经费紧张。由于渔政部门人员工资、运行开支并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大部分渔政部门只能靠收费、罚款来养人。“违法者养活执法者”的现状使少数地方的渔政管理队伍随意开口子向渔民乱收费、乱罚款,对非法捕捞睁只眼闭只眼;而渔民因负担过重,转产无门,又只得变本加又只得变本加厉地竭泽而渔。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植物杀手”蔓延东洞庭 豚草 污水直排洞庭湖 专家科考建议保护“母亲湖” 建“环洞庭生态经济圈” 十余专家会诊洞庭湖[图] 中挪联手治理洞庭湖 湖南地表水普遍受污染 洞庭湖 青岛渔民昨意外捕获国家二级 八百里洞庭生态告急(组图) 调查显示湖南洞庭湖地区生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