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走向大自然--圈养大熊猫的最终归宿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走向大自然--圈养大熊猫的最终归宿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少年科学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0

走向大自然--圈养大熊猫的最终归宿(图)

人工圈养的大熊猫

  解密圈养大熊猫

  大熊猫家族的兴衰存亡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长期以来,人类作出了许多努力,颁布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人工圈养等,只为挽救这一濒危物种。

  任何物种在自然界繁衍生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种群数量。但目前,分布在自然界的
野生大熊猫也不过1000余只,加上因栖息地的相互分离,种群间无法来往,近亲繁殖现象增多,大熊猫家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人工圈养的方式来壮大其野生种群,不失为拯救大熊猫家族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试图通过人工圈养的方式达到人工复壮大熊猫种群的目的,从而让大熊猫家族得以繁衍生息。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反复探索,大熊猫的人工繁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2005年底,随着大熊猫繁殖领域中种种技术难题被攻克,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已经接近200只,这让我们看到了拯救大熊猫家族的曙光。

  那么,人类是怎样破译大熊猫的遗传密码,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中的道道难关?同野生大熊猫相比较,圈养大熊猫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到了率先攻克大熊猫繁殖领域三大难关(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具活力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圈养大熊猫的故事,揭示圈养大熊猫的奥秘。

  温润的环境,理想的食物――圈养大熊猫生活的乐园

  在我们的印象里,大熊猫应该是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原始森林中,虽然我们经常会在动物园里看到它们的身影。作为动物中的活化石,到今天,它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最大,野生环境下的大熊猫喜阴凉,畏炎热、冬季怕风不畏寒,生活在气温低、年均温差较小,湿度较大,垂直海拔高度1100~3200m的中高山地带。因此,要成功圈养大熊猫,选择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熊猫饲养单位的环境主要有三种:一是建在大熊猫的原生栖息地内;二是建在距大熊猫原生栖息地200公里范围内,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有部分天然林地、大小起伏的山丘、斜坡、平地及人工营造的仿生态自然环境;三是设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其饲养环境与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夏季炎热,需要使用空调调节大熊猫圈舍的温度,同时还要考虑大熊猫食用竹缺乏或单一,需要长途运输等问题。

  海拔1820m,年平均气温8.4ºC,最高气温29.2ºC,最低气温-8.5ºC,年相对湿度80%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是唯一一家建立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饲养繁殖和科研基地。有丰富的野生竹类资源,是大熊猫饲养繁殖的最佳环境。

  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园子里,常常能看到手拿托盘匆匆而过的饲养员,托盘里是黄澄澄的窝窝头加水灵灵的红萝卜,或者是新鲜的苹果,不错,这就是圈养大熊猫的食物。野生环境中,大熊猫是一种典型的狭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99%是竹子。而竹子对大熊猫来说是一种低营养值的食物,它们必须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和季节花大量的时间去选择竹种、竹叶、竹竿和竹笋,以满足自身的能量和营养需要。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的食物种类、饲料配制、饲喂管理方式和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补给以及饲养环境等因素是制约圈养大熊猫寿命与健康、繁殖力以及圈养种群数量的关键,因此,大熊猫的食谱较宽,它们的生活环境、运动空间、社群关系、食物也均由人工控制。

  根据野生大熊猫生物学特性,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结构和营养供给方式,即圈养大熊猫的饲料一般常用饲料种类有青粗饲料类、精饲料类、果蔬类、矿物质类和其他添加剂饲料。通过这样合理的搭配,大熊猫不仅能够健康成长、正常发育和繁殖,同时还能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大熊猫的繁殖力。

  机械行为――圈养大熊猫的心理异常

  和野生大熊猫相比,圈养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就要小得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呢?

  在大熊猫饲养场里,我们也常能看到关在饲养繁殖室内的圈养大熊猫,它们要么是在不停地吃竹子,要么就在窄小的饲养圈内来回地走动,还有的用前肢抓住笼子的铁栏杆,摇头晃脑或是毫不厌倦地甩着舌头,它们会在游人的掌声鼓励下直立着翻跟斗,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残”现象即啃咬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其实,这些行为对大熊猫来说可不是好现象。圈养条件下的大熊猫由于长期处于小空间活动、环境单调的状态,才逐渐产生了这些行为,用科研人员的话说,这就是大熊猫的机械行为,产生这种行为和大熊猫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要保证圈养大熊猫良好的心态,就必须要改变大熊猫的这种机械行为。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采取了“生态概念”和无压力的圈养模式,利用各种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活动或使动物通过娱乐来克服这种机械行为,并推行注重人与动物之间情感交流的爱心饲养。在那里,我们能看到有大树、流水和丰茂野草的半野外放养场。为了饲养繁殖的需要,还采用了舍养的模式,并在大熊猫活动场内放一些人工造的简单设置,如木架、水泥台、水池以及人工供给的环境多样性物品(包括篮球等玩具),以避免大熊猫活动环境的单一。

  通过丰富圈养条件下环境的多样性,卧龙的圈养大熊猫种群表现出了一种灵动和活力。它们能分辨出饲养员的声音,能表现出和饲养员的亲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隐匿在竹筒里或其他地方的食物。

  三大难关――圈养大熊猫繁殖的密码锁

  在大熊猫科研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一直是困扰大熊猫繁殖研究的三大难关。如果不攻克这三大难关,用人工复壮来实现拯救大熊猫家族的美好愿望就是空想。目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已经基本解决了大熊猫繁殖领域的三大难关。那么,圈养大熊猫在繁殖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阻碍,科研人员又是怎样找到了打开圈养大熊猫繁殖密码的钥匙,从而攻克了这三大难关的呢?

  发情难

  冬末春初,大熊猫慢慢步入繁殖的第一个阶段——发情期。野生环境下的适龄大熊猫一般能够顺利发情,而圈养大熊猫就不一样了,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它们的发情也成为了繁殖上的一大难题。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野生条件下的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自然断奶进入下一个发情期;而在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在幼仔断奶后并不能顺利地在第二年发情。对于雄性大熊猫来说,野生条件下的适龄雄性大熊猫一般具备自然交配的能力。而圈养适龄雄性大熊猫则不一定全部都具备有自然交配能力。这就是圈养大熊猫的发情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个体差异,科研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针对适龄的雌性大熊猫进行发情诱导,如在春季增加雌大熊猫与雄大熊猫隔栏交流的机会,双方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的刺激,可以促进雌性大熊猫的发情。还可以把雌性大熊猫特别是断奶以后的雌大熊猫放入较大的圈养场,增加雌大熊猫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这样就可以缩短已经在上一个繁殖期有繁殖的雌大熊猫的休情期。在发情季节,科研人员将对即将进入发情期和已经进入育龄期但暂不具备交配能力的雄大熊猫进行驯化和诱导,如把它放入半饲养场,增加其活动量,锻炼其后肢力量等。

  配种受孕难

  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大熊猫自然交配的能力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步呈现出退化的趋势,这在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通过人工的驯化和诱导。

  对于圈养雌性大熊猫来说,受孕的关键在于适时的配种。但做到了适时配种却也并不代表就能让雌性大熊猫成功受孕。为了保证育龄雌性大熊猫能当上妈妈,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大熊猫进行成功配种后,对雌性大熊猫往往还会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以保证雌性大熊猫能成功受孕。

  成功受孕后的大熊猫将得到特别的呵护。大熊猫的妊娠期一般为3个月到6个月,在此期间,大熊猫准妈妈将得到饲养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直到它们顺利生产。

  育幼成活难

  大熊猫宝宝的成长总是多灾多难的……

  1963年9月,北京动物园1只大熊猫将两只刚刚出生的幼仔压死。由于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现象,人们以为这纯属偶然。但是,此后数年又连续发生产两仔死伤1仔的情况,这才使人们注意到此现象并非偶然。

  原来,大熊猫产下双胞胎或者三胞胎,由于没有能力哺育所产下的全部幼仔,于是一般只哺育老大而遗弃老二。也有少数大熊猫愿意哺育多仔,但也仅能存活一个孩子。从历史上看,根本没有哺育存活多仔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马德里动物园、墨西哥动物园、北京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和昆明动物园等都进行过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尝试,但均未获得成功。大多数幼仔在1至3日内死亡。少数存活了几十天,最长的达75天。最后均因生长发育迟缓,体质虚弱,活动能力差,而患病死亡,大熊猫人工育幼成了世界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科研人员首先采取了对大熊猫妈妈进行哺育能力培训的方式,通过对不会哺育幼仔的熊猫妈妈用带有幼仔体味的幼仔模型来刺激它的母性和简单的育幼行为,在对模型熟悉以后再辅以让它学习抱仔、辅助幼仔吃奶等行为。当大熊猫妈妈产下双胞胎或者三胞胎时,大熊猫的育幼就要依靠人工行为了。

  在卧龙,人工育幼技术推行“生态育幼”,讲究育幼的环境和条件。大熊猫宝宝在出生后的72小时被称为生命的危机时期,在此期间,科研人员会把大熊猫幼仔放进育幼室里特制的育幼箱内。育幼箱模拟大熊猫母兽的育幼环境,育幼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和通风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科研人员将完全代替大熊猫妈妈通宵达旦的守候在大熊猫幼仔身边,给它们刺激排便、喂奶、量体温、盖被子,直至它们完全脱离生命的危机。

  大熊猫医院——圈养大熊猫的医疗所

  大熊猫和其他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一样,也会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野生大熊猫容易患寄生虫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圈养大熊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患上不同的疾病,幼年大熊猫易患肺炎,亚成体和青年大熊猫容易营养不良,青壮年大熊猫会得肠梗阻,老年大熊猫易发癫痫、肺炎和营养不良综合症。

  为了对生病的大熊猫进行及时的治疗,卧龙建立了大熊猫医院,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挽救了不少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生命。同时,为了避免种群疾病的传染,也是为了避免大熊猫种群间的近亲繁殖,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还采取移地保护的方式,在适合大熊猫生存的四川雅安碧峰峡建立了基地,实现了大熊猫的分群饲养。

  走向大自然——圈养大熊猫的最终归宿

  随着圈养繁殖的成功,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迅速增长将不再遥远。保护大熊猫,不管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大熊猫家族能够在大自然独立的生存繁衍,不受人为的干预。因此,走向大自然,是整个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最终归宿。通过放归最终使大多数圈养大熊猫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壮大濒临灭绝的大熊猫野生种群,使大熊猫永远繁衍下去,与人类共存,这是我们保护大熊猫的终极目标。

  但是,长期饲养在人工条件下的动物,因为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觅食,也没有必要逃避天敌,物种本身特有的一些行为会减少甚至丧失。圈养大熊猫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让大熊猫能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在放归之前我们需要对人工圈养的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2006年4月底,经过近3年的培训后,全球第一只接受野化训练的人工繁殖大熊猫“祥祥”训练成功,它被完全放入大自然中,这也标志着中国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第一次具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尽管如此,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和最终的完全放归还是一项新的事业和大胆的尝试,还需要更多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者付出更多的艰辛。但不管前面的路途多么坎坷,也不管任务有多艰巨,我们相信,在越来越多的科研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呵护下,大熊猫这一美丽生灵一定会独立走向大自然。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穿行在大熊猫的村庄间
    站在第一只大熊猫发现的地方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联合打击非
    生态动物园总体规划敲定 大熊
    赠台熊猫乳名最终投票决定
    申遗:拯救大熊猫栖息地
    大熊猫放归记
    我国大熊猫繁育拯救实现突破
    卧龙大熊猫“喜妹”顺利产下
    赠台大熊猫按“郎才女貌”标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