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鲟鳇鱼种群数量肯定能恢复

Eedu.org.cn 作者:陈妍灵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8-21
摘要: 通过30多年、两代水产人的努力,鲟鳇鱼人工催产繁育鱼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在黑瞎子岛放流台边,国家级史氏鲟原种场副场长、抚远市鲑鱼放流站站长朱翥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当天放流的鱼苗都是来自距黑瞎子岛数十公里的放流站。在此之前,为了确保鱼苗万无一失,朱翥已经连着两个多月夜宿放流站。

  放流站内,朱翥的办公室和卧室仅一墙之隔。这些年,每逢5月~8月鲟鳇鱼增殖繁育期,他都习惯睡在站里,守着鱼苗。“回家不放心。我在这儿,鱼出了什么紧急状况,可以马上处理。”

  在放流站育苗车间里,摆放着100多个面积约3平方米的育苗缸。每个缸中有数千尾鱼苗。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池边捞鱼苗,把大小相近的鱼苗归在同一个池中喂养,避免大小参差的鱼苗混养。“每天都要这么倒腾。”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大鱼和小鱼的饲料颗粒大小不同,混养不利于投喂,还可能发生大鱼猎食小鱼的情况。

  这座放流站成立于1988年,那时车间面积仅800多平方米,主要业务是大马哈鱼放流。10年后,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成立,当地开始改变“只捕不养”的做法,改为“以养为主、补养结合”,走“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路线,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现在从省里到市里,都非常重视放流工作。” 朱翥说。每年5~9月的鲟鳇鱼苗增殖放流结束后,新孵化的大马哈鱼鱼苗就将住进放流站的繁养车间,一直到次年春天被放流入江。

  抚远多年来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保持合作关系,共同攻关大马哈鱼和鲟鳇鱼繁育养殖技术,如冬季繁育、活鱼取卵等。探索伴随着挫折。有一年夏天,当地气温升高,用于鱼苗养殖的江水水温超过了25℃。养殖人员照常给鱼苗喂食,可没过几天,鱼苗陆续大面积死亡。朱翥至今忆起,仍不免叹息:“死了10万多尾。”看着工人挑着一桶桶的死亡鱼苗往外走,朱翥又心疼又着急。

  通过30多年、两代水产人的努力,鲟鳇鱼人工催产繁育鱼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据了解,鲟鱼的性成熟需要10~12年,鳇鱼要16年才会产卵,要使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野生鲟鳇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朱翥对此很有信心,他说如果保持现在这个放流量,再过10年左右,“肯定能恢复起来,肯定。”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