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极小种群物种如何“绝处逢生”?

Eedu.org.cn 作者:周亚楠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0/14
摘要: 过去十年,云南共有近百种极小种群动植物摆脱了灭绝的厄运。

本报记者 周亚楠

近年来,云南蓝果树种群数量从仅存8株恢复到上千株,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约3000只,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绿孔雀、黑颈鹤等多种极小种群动物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过去十年,云南共有近百种极小种群动植物摆脱了灭绝的厄运。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新闻中心云采访间,“国家林草局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文忠与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理事长方震东共同分享了云南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模式。

什么是极小种群物种?

极小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或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

杨文忠解释:“自然界中,极小种群的数量要根据不同物种而具体界定,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不足以维持种族繁衍,且野外种群又几乎绝无仅有,这种生物就基本可鉴定为‘极小种群物种’。比如,大象有50头,种群规模就不算小,可如果某种蚂蚁仅有50只,那就是极小种群物种了。”

2005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倡议。2010年,云南省政府批复《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62种植物、50种动物列为极小种群物种,实施抢救式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不少曾经命悬一线的极小种群物种,实现了“逆天改命”。截至目前,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了灭绝威胁。

哪些极小种群物种“绝处逢生”?

“巧家五针松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90年首次发现,现存野生植株仅34株,分布于昭通市巧家县药山一条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坳中。”自发现以来,巧家县、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实施多个抢救性保护项目,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培等,开展了科学研究、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巧家五针松已累计实现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树5000余株,其中繁育移栽存活3000余株。2021年8月10日首次在昆明植物园结实,标志着巧家五针松迁地保护初步成功。

据介绍,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是中国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植物园。园内海拔高差从3200米到3600米,蕨类植物有330种,种子植物有187个科、1003属、4600多种。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延伸,高海拔地区的珍稀特有物种正面临栖息地消失、生境改变、采集加强等威胁。”方震东说,植物园从2001年建立以来,一直坚持通过繁育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理念,建成了以引种、收集和研究高山花卉、高山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为高海拔地区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提供就地和迁地保护的场所。

1917年朱红大杜鹃首次正式被植物学界采集和记录后,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就未曾报道过其标本采集记录。“朱红大杜鹃花朵艳丽,当地百姓都把它当作是一种好看的山茶花随意挖掘,导致种群衰落。”方震东说,“2015年,课题组终于在云南腾冲的一户老百姓家中再次获得朱红大杜鹃种苗。经过重新培育栽培,如今已获得成活的扦插苗,使朱红大杜鹃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厄运。”

如何保护极小种群物种?

“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人为干扰严重和濒临灭绝,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最显著的4个特点。”杨文忠介绍,云南生物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种类比例也很高,且很多物种种群很小,保护任务艰巨,需要基于国内外物种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成果,提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能指导物种种群水平抢救性保护的摡念,推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对极小种群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的几个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很重要的一个保护措施,它同时保护了这个物种以及它的生境。”杨文忠说,近年来,云南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建立了多个就地保护小区或保护点、18个迁地保护基地以及9个物种的4个近地实验基地。

此外,建立健全了亚洲象、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绿孔雀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巡护监测体系。

云南实施了亚洲象栖息地恢复、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等三大工程,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绿孔雀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绿孔雀野化放归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通过网络筹集社会资金进行全方位保护,为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未来10年,将至少建立起5个迁地保护基地,对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分区域保育,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野外种群监测、种苗繁育技术攻关,尝试在野外开展种群恢复与重建,以使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长期存续。”杨文忠介绍,在评价、总结和分析第一批极小种群保护名录物种保护成效、方法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云南省已在制定下一阶段保护工作的新规划。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