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热爱变守护,还自然鸟语花香

Eedu.org.cn 作者:肖琪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4/24
摘要: 4月至5月初,全国各地相继进入“爱鸟周”,纷纷举办爱鸟护鸟主题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自然,观鸟护鸟。此外,一些环保机构和志愿者也在长期坚持开展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与反盗猎行动。每一份热爱终将变成守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肖琪

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昆虫和鸟类是最容易接触到的野生动物。尤其近几年,观鸟活动日益兴起,保护鸟类也因此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然而,在保护的同时,盗猎鸟类、破坏鸟类栖息地的行为也依然存在。

4月至5月初,全国各地相继进入“爱鸟周”,纷纷举办爱鸟护鸟主题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自然,观鸟护鸟。此外,一些环保机构和志愿者也在长期坚持开展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与反盗猎行动。每一份热爱终将变成守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积蓄力量。

走进自然,关注本地鸟类多样性

从4月初开始,北京的观鸟爱好者们发现北京雨燕回来了。这个唯一以北京为亚种名的种类,一直以来被当作老北京城的象征。因栖息地被破坏,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曾经一度降低到3000只左右。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雨燕种群数量在过去10年间逐渐恢复。去年,根据志愿者的统计,北京雨燕数量已超过1.1万只。

在北京雨燕回来的同一时期,北京市也迎来了“爱鸟周”,并于4月15日举办了启动仪式。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其中新增加的12种动物都是鸟类。包括灰冠鹟莺、紫背椋鸟、黑胸鸫、堪察加柳莺、短尾鹱、黑脸噪鹛、蓝额红尾鸲、彩鹮、短嘴金丝燕、栗背短脚鹎、灰树鹊、栗鸢。它们都是2021年4月到2023年4月间,在北京新发现的有确定记录的鸟类。

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也让城市居民有了更多机会观鸟。

在北京海淀,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面向全区学校开展了《鸟类的家园》科普课程进校园实践活动,将翠湖湿地公园作为科普课程的校外实践场地,开辟涵盖观鸟、物候观测等科普内容的生态导览路线。

在湖南长沙,《你好!小鸟邻居——守护候鸟之约》主题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此次活动以走进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观赏候鸟并创作自然笔记为主要内容,由湖湘自然公益宣讲师们讲解观鸟工具和观鸟守则。

在广东广州,广东省第四十二届“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暨“长隆超级飞鸟节”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启动,揭晓了广东省手绘观鸟地图奖,并为11支保护候鸟志愿者护飞团队授旗。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地方特色,以观鸟活动和科普宣讲为依托,介绍本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吸引更多公众参与爱鸟护鸟行动。

环保机构持续监测巡护,护鸟更加科学

3月,自然之友野鸟会北京迁徙猛禽监测团队又开启了本年度的春季猛禽监测活动。到今年,这项活动已持续了11年。

今年监测的第一周,大家收获满满。“第一周的监测以普通鵟,、雀鹰、黑鸢、苍鹰为主,其中普通鵟占本周数量的79.9%。迁徙猛禽种类逐步增加,数量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协调人张鹏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第一天总共监测猛禽有338只,参考往年第一天的数量,这很难得。”

实际上,用科学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对迁徙经过北京西山地区的隼形目及鹰形目猛禽进行调查,摸清它们的迁徙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能为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这也是北京迁徙猛禽监测团队坚持十多年持续开展监测工作的出发点。

自然之友野鸟会和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志愿者、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杨杰,这几年来一直在参加北京迁徙猛禽监测工作。“平常的周末我都会参加野鸟会的调查,到百望山或望京楼的山顶记录迁徙的鸟类。因为职业的缘故,在巡护调查中我还会重点关注鸟类盗猎行为。”

同样关注盗猎鸟类,并在猛禽监测与保护工作中坚持了十几年的,还有环保机构美境自然。美境自然志愿者师旭曾参与过第一年在广西北海冠头岭所做的猛禽标准化监测工作。“当时的监测工作刚刚起步,但冠头岭的猛禽盗猎行为很猖獗。”师旭表示,“由于猖狂的盗猎行为频繁出现,护鸟工作的开展也变得十分艰难。”

不过,随着监测流程一步步得到改进和提高,冠头岭的猛禽监测工作也日益变得科学、标准、可持续,不仅猛禽识别能力不断提升,还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对盗猎行为产生威慑。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境自然通过监测数据,对比了猛禽的数量和枪声发生的数量来评估枪声威胁情况的变化。他们评估发现,非法盗猎的局面得到了扭转。

公众参与成为保护中坚力量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八年级学生王一心,是一位忠实的观鸟爱好者。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和爸爸一起参加自然之友野鸟会的鸟类调查活动。从爱鸟到护鸟,王一心体会到无穷的快乐。

如今,像王一心一样被观鸟圈吸引并最终变成圈内人的群体正在一步步壮大。杨杰告诉记者:“现在观鸟组织越来越多,看鸟的人一定不会是打鸟的人。这类群体的扩大,对于开展爱鸟护鸟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在北京,为了让留在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安然过冬,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的百余名志愿者已连续多年接力守护。2022年共有116名志愿者陪伴过大鸨,值守超过168天,总值班次数851人(次)。

在福建,为了追寻“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福建省观鸟协会的观鸟爱好者们每年都会来到海边寻觅。在福建沿海的一座小岛上,志愿者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此后,福建省观鸟协会还成立了专项保育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持续开展调查和种群保护、恢复行动,并于去年7月观测到繁育行为,见证了中华凤头燕鸥幼崽“华宝”的诞生。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通过爱鸟护鸟走进大自然,了解鸟类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观察身边生态环境的变迁,最终,他们也成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名资深“鸟友”,杨杰深知社会公众是爱鸟护鸟的重要力量来源。“以盗猎鸟类为例,大家看到时可适当制止和提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拍照取证并报警。”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