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 ![]() ![]() |
|
||||||||
三大技术“疗伤”太湖 | ||||||||
作者:付毅飞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1 | ||||||||
来到无锡,当地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形容太湖:“有些城市的湖水污染是因为藻类泛滥,而在太湖一些地方,甚至连水藻都无法生存。” 太湖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2002年12月,科技部启动了国家863“十五”重大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成立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据课题责任人、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贺军介绍,3年来,课题组通过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质改善、重污染水体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综合技术集成、工程规模的示范,为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水田氮磷减排技术从源头控制氮磷排量 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示范区位于宜兴市大浦镇,覆盖面积24平方公里。课题组按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理念和“减源—控污—截留—修复”总体思路,针对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现状,开发了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控制的集中型、分散型、组合型等成套技术。 “我们研究确定了太湖河网地区面源污染特征,重点在水田氮磷减排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贺军介绍说,这项技术以水稻产量和全年经济效益基本持平为前提,通过采取合理的优化配比、减少水稻生育前期的氮肥施用量与比例、优化种植制度等综合措施,实现了施肥量、施肥时期与水稻需肥、吸肥的有机协调耦合以及各养分之间的平衡,减少化肥用量,达到从源头控制氮、磷用量的目的。 这项技术中,课题组还研究开发出对径流氮磷控制效率高、具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需额外占地的高效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使氮磷营养元素最大限度地在农田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在沟渠中被拦截和去除,有效削减氮磷的径流排放。 水田氮磷减排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证明,在保持现有产量、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成本与传统水泥沟渠相近的条件下,氮磷减排率可达40%以上。 “我们开发出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村镇地表径流控制等技术和设备,形成了适于河网区面源污染源头综合控制的技术系统。”贺军介绍,“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建立了多项示范工程。” 鱼类控藻技术每日可清除藻类4500公斤 “蓝藻水华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表征之一,会严重影响湖泊的生态系统和供水安全,而梅梁湾水源地就存在蓝藻大量堆积的问题。”贺军告诉记者,“我们在梅梁湾牵龙口水厂取水口7平方公里区域建立了示范区,利用生物控藻、絮凝除藻、机械除藻等多项技术集成,有效控制了蓝藻水华,特别是在鱼类控藻和絮凝除藻方面取得了突破。” 据介绍,鱼类控藻技术是通过滤食性鱼类———鲢鳙直接摄食蓝藻,达到降低水体藻类生物量的目的。课题组在以往鱼控藻研究基础上,结合梅梁湾夏季蓝藻浓度高、鲢鳙的季节性生长特点开展示范工程规模化研究,在鲢鳙放养密度、规格、比例、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该技术在蓝藻的去除能力上大幅度提高,成为梅梁湾水源地蓝藻水华控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贺军说:“2005年我们投放鲢鳙鱼种3.287万公斤,约产鱼28万公斤。按同化率计算,通过鱼控藻年平均每日可清除藻类约4500公斤,在蓝藻水华暴发的夏季可降低水体藻类现存量的30%左右,而且蓝藻水华中存在的藻毒素也直接得到了控制。” 同时,课题组在絮凝除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介绍,该技术是通过当地黏土改性,去除水体中蓝藻。“据国外报道,黏土的投加量一般为400mg/L左右,而且容易泛起,对实际使用造成很大限制。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国际首创的黏土改性方法,不但大大减少投加量,而且能够加氧固磷,有效防止二次污染。”他说:“这项技术已在太湖梅梁湾原位试验中取得成功,除藻率超过95%,水体透明度可提高50cm以上,而每平方米水面处理费仅0.2元。” 此外,课题组还在水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构建与管理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构建、稳定与保护技术;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生态风险评价和去除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长效管理技术;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套综合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体系。 底泥环保疏浚为污染源控制奠定基础 太湖五里湖曾一度面临底泥污染、水质恶化、生态严重退化等严峻形势,对此,课题组采用控源、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湖泊治理模式,研究开发出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的成套技术。 底泥环保疏浚是五里湖治理中污染源控制的重要基础。贺军说:“对于重污染水体,在外源基本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污染底泥成为影响水质改善和生态重建的主要问题。对此,课题组以生态重建为目的采取环保疏浚技术,并针对环保疏浚过程中存在的疏浚深度不准确、超挖欠挖、污染细颗粒扩散、堆场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疏浚污泥占用土地、疏浚的生态风险等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研究,重点在环保疏浚系列化技术上取得突破,全面提升环保疏浚与二次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他介绍,课题组研发的环保疏浚系列化技术包括:生态风险—污染释放疏浚深度确定技术,环保疏浚高精度定位及挖深自动监控系统,双吸管防扩散环保绞刀头,环保疏浚生态风险评估技术,高效余水处理工艺及絮凝剂复配技术,堆场黏土防渗技术,自走式污泥开沟机及渐进开沟软泥作业技术和堆场污泥固化技术。他说:“环保疏浚系列化技术从 重金属的风险指数与营养盐的释放 确定疏浚深度,采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定位导航技术并优化疏浚工艺提高疏浚精度和减少细颗粒扩散量,堆场采用黏土防 渗和余水处理的泄水区加药技术 以及开发新型絮凝剂防止堆场的二次污染,并通过堆场污泥主动排水的污泥开沟作业技术和污泥固化技术提高堆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据介绍,该技术在五里湖0.2平方公里的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超挖深度小于10厘米,细颗粒扩散范围小于5米,细颗粒去除率大于95%,余水中SS浓度小于200mg/L。 虽然通过3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已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与创新,但贺军认为,对于太湖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特殊、湖水交换周期较长,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程度高的大型浅水湖泊而言,尤其是在沿湖企业的污水排放实际达标率仍处于不高不稳状态,量大面广的面源污染尚未列入治理计划之中,各项工程实施的难度之大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他表示,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工程的研究均是在区域边界不清,可控能力极差的区域内进行的,因此工程的实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尤其是难以量化,往往出现单项技术效果显著,但集成应用后总体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同时,相当部分的工程效果是以恢复高等植物来实现的,而植物的恢复尤其是产生应有的效果往往需要相应的周期,本课题的实施时间比较短,工程效果的稳定性难以准确评价,还需要更长的周期来研究和验证。另外,有些技术组合的配置等方面尚不尽合理,一些工程区如何进行长效管理等问题都有待继续研究。”他说:“目前取得的阶段性的研究结果与工程示范,是太湖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才能够实现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及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带动我国湖泊水污染控制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目标。” ■专项备忘 项目实施前,太湖西北部入湖河道的污染物,其平均总氮含量已超过目前太湖水质平均含量的2.7倍,最高超过了10.4倍,总磷平均含量超过了11.3倍,最高超过了40倍之多。 课题历经3年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形成了46项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其中蕴含9项关键技术突破;完成了93项示范工程;申请专利130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发表/录用论文398篇。 课题下设3个子课题,包含24个专项,设计诸多学科及众多专业。 项目批准总经费21910.3万元,其中专项经费6861万元,其他渠道经费15049.3万元;到目前为止已使用经费21231.14万元,其中专项经费6803.888万元;剩余经费619.16万元,其中专项经费57.112万元,剩余经费主要来源于其他渠道,用于业主公司的正常运作和长效管理。 示范区水源地目前仅有30至40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水质恶化使处理费用约为每立方米0.3至0.4元;到蓝藻水华爆发时,处理费用会增至每立方米0.7元;本示范工程实施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取水口的水质提高一个等级,大大降低了前处理费用,按照通常计算,每吨水在水质提高一个等级的情况下,可以节省0.05元,估计每年水厂可节省500万元处理费用。 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无锡市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光顾的外地游客达到了300万人以上,旅游业收入从2002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00多亿元。 (记者付毅飞 )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2.3亿方长江清水解燃眉之急 生物柴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环太湖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水是如何“治”的——太湖采 “这两年,鱼又回来了”:太 太湖湖畔日记:湖州离湖更“ 珠啤率先启用错流膜过滤技术 专家遴选出未来改善人民生活 中科院专家杨林章呼吁:太湖须 一个“太湖卫士”的十年求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