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 ![]() ![]() |
|
||||||||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国人面前的紧迫使命 | ||||||||
作者:唐元恺 资讯来源:北京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4 | ||||||||
建设“节水型社会” 尽管前景不容乐观,但一些城市已开始努力降低用水量。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建立起一批城市污水再生示范工程,为再生水在国内推广奠定了基础。 仇保兴副部长称,“如果加强节水措施,并且至少对目前中国城市用水的1/3进行更好地再利用,那么新增的供应量就可相当于新修运河的总水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危机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汪恕诚部长指出。 他解释说,“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它们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其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他认为,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 据介绍,“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目标将主要由几个步骤加以实现。一是明晰初始水权:在中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中央政府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水资源使用权,以某种方式将水的使用权赋予给各个地区、部门与单位。 “还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按照汪部长的说法,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 有关方面将综合采用法律、工程、经济、行政、科技等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象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等,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汪恕诚说。 与此相对应,有关方面正在逐步上调水价,以鼓励节约和补贴水处理的成本。“政府将提高工业用水的价格,对先处理后排出的企业实行优惠水价。”仇保兴副部长披露说,新的水价政策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实施。 “我们要建立好用水权交易市场,水权可以有偿转让,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据汪恕诚部长介绍,占用了他人的水权,需要付费;反之,出让水权,可以收益。“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 他还表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三大体系。”汪恕诚则总结说,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设想,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和赞赏。到北京参加世界水大会的很多代表认为,中国解决水危机的规划与做法,能够解决其自身很多的问题,而且,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蕴涵污水、给水和再生水处理和运营的大市场,这对全球而言又是行业内绝无仅有的商业机会。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办事处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博士看来,中国需要在学习国外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将清洁生产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调蓄洪水等服务功能来解决中国的水问题。“水资源问题警告人类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因为大自然是水的来源。”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汪恕诚表示,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会明显提高,万元(人民币)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20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唐元恺)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水务改革进行时 中国式水权博 水资源重复利用已成必然的趋 高端视线:水资源开发实现超 转变发展观念 切实保护“三江 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 京冀水权引争议 华北平原水资 第5届世界水大会 解决中国水 太湖湖畔日记:湖州离湖更“ 南京水环境的亮点与“污点”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