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 ![]() ![]() |
|
||||||||
转变发展观念 切实保护“三江源”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4 | ||||||||
![]()
![]() 为保护“三江源”草场植被,工作人员正在建草场围栏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总流量的49%、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里。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出发,沿214国道驱车南行700多公里,跨过“黄河第一桥”、横贯巴颜喀拉山、抵达通天河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耀眼的大字便映入人们的视线。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这是一处被誉为“中华水塔”的生态高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此;这又是一处让世人瞩目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湿地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有2238种维管束植物和370种脊椎动物,堪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正是“三江源”这一特殊的生态地位,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保护“三江源”,青海省先后制定颁布了停止天然林采伐、禁止开采沙金和实行禁牧等一系列规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在“三江源”区建立了隆宝、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9.74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54%,涵盖了最需要保护和治理的生态区域。始于1998年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护面积达1677万亩,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44.2万亩。2003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完成禁牧面积4200万亩,建设牧民定居点1682个,搬迁牧民2200户,完成减畜138.29万羊单位。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尽管前些年各方面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付出了艰辛努力,但受财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源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缓解。为从根本上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2005年初,国家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用6年的时间,将在工程区内退牧还林还草9.18万亩,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1200多万亩,鼠害治理3100多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生态移民55773人,解决13.16万人饮水困难的问题。通过实施规划,使工程区内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生态状况实现良性循环。 “从2005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将生态保护内容列入处在“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五个自治州的年度重点考核目标。同时,由于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处在‘三江源’核心地带,从生态大局考虑,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果洛、玉树两自治州的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再提出硬性的考核指标。”青海省考核办常务副主任苏爱国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什么?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始重新审视青海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 青海是国家的生态高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水源地。青海担负的十分重要的责任是保护好生态、保护好水源。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治理过程中,青海省委、省政府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一定要和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结合起来;二是退牧还草必须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青海投入主要精力和力量,用于“三江源”草原植被的保护、水源的保护,森林、湿地的保护,让源头活水绵绵不绝,植被常青,草原就像地毯一样完整地覆盖在高原上。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三江源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 京冀水权引争议 华北平原水资 第5届世界水大会 解决中国水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首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 太湖湖畔日记:湖州离湖更“ 南京水环境的亮点与“污点” 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 史振华:“一把米”降伏治污拦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