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梁从诫:一个人要有社会…
自然之子梁从诫:滴水穿…
梁从诫永别人间 自然从此…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逝…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病逝 享…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NGO人物 >> 正文
高级搜索
“苦行僧”梁从诫:在中国做环保如同生死搏斗
自然少了一位挚友 天国多了一位卫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千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 11:10:55 | 【字体: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梁从诫逝世,享年79岁。遵从梁从诫和家人意愿,梁从诫的后事将低调、从朴、从简处理。

  作为名门之后,梁从诫是低调的,他不喜欢被当作名门之后受人追捧。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宣传词,被随行人员赶紧撤下。作为大学老师,梁从诫是低调的,在文章中称自己“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有什么资格被称为‘专家’、‘学者’?”在生活上,梁从诫是低调的,甚至不轻易添置新衣服,穿布鞋、骑自行车去参加政协会议。甚至在作为民间环保组织者获得“地球奖”时,他仍保持低调的心态:“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

  只有在参与具体环保行动时,他是高调的,拯救滇金丝猴、保护藏羚羊、迁建首钢……这些重要的环保事件中,他都作为组织者出现,并且身体力行。关键时刻,他甚至当面斥责高官“睁着眼睛说瞎话”,让陪同的朋友都捏把汗。

  他从花甲之年开始环保人生,起点是1993年的“玲珑园聚会”,这是一个颇为浪漫的名字,但梁从诫却一再对媒体说,环保从来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儿,在中国做环保,不是田园诗,是生死搏斗。

  ■他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之人

  ■他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也是梁启超之孙

  ■他因介入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而广受关注

  ■他说在中国做环保是生死搏斗不是田园诗

  ■他10月28日在京逝世留下后事从朴的遗愿

  只有四个人的发起大会

  靠借钱成立的“自然之友”


  梁从诫曾经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差两三分落榜。他回忆,时任建筑系主任的父亲梁思成非常生气,认为儿子特别丢他的脸。后来梁从诫读了历史系,毕业后教书、干校劳动、在出版社当编辑……

  用季羡林的话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梁从诫则自嘲,自己“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成文的东西很少,其中大部分又是翻译作品”。

  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梁从诫曾经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1993年“6·5”世界环境日,在北京西郊京密引水渠边一座荒废的古塔下,4个好友围坐草坪,忧虑着日益严重的中国环境问题。这个会议后来被称为“玲珑园聚会”。

  这四个人是梁从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力雄,自由作家、探险家;梁晓燕,时任东方杂志编辑。他们从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划成立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尽管他们中间还没有人听说过NGO组织。

  中国当时有政府发起的非政府组织,但真正的草根组织还很缺乏。在被国家环保局等机构拒绝后,梁从诫把他的组织挂靠在中国文化书院下,起名“绿色文化分院”,大家爱称为“自然之友”。

  最初,注册资金是梁从诫从亲戚手里借的,办公地点是梁从诫家里。奔波了9个月,组织成立了,但一个缺乏经费、不被重视的民间组织,能做什么?更何况当年环保问题尚未引起重视,梁从诫应邀到一家机关演讲,台下只来了五个人。

  “如果环保这个工作一呼百应,那也就不用我们来做了。”年过花甲的梁从诫坚定了自己实践社会责任感的方向。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