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行僧”梁从诫:在中国做环保如同生死搏斗 |
自然少了一位挚友 天国多了一位卫士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千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 11:10:55 | 【字体:小 大】 |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梁从诫逝世,享年79岁。遵从梁从诫和家人意愿,梁从诫的后事将低调、从朴、从简处理。
作为名门之后,梁从诫是低调的,他不喜欢被当作名门之后受人追捧。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宣传词,被随行人员赶紧撤下。作为大学老师,梁从诫是低调的,在文章中称自己“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有什么资格被称为‘专家’、‘学者’?”在生活上,梁从诫是低调的,甚至不轻易添置新衣服,穿布鞋、骑自行车去参加政协会议。甚至在作为民间环保组织者获得“地球奖”时,他仍保持低调的心态:“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
只有在参与具体环保行动时,他是高调的,拯救滇金丝猴、保护藏羚羊、迁建首钢……这些重要的环保事件中,他都作为组织者出现,并且身体力行。关键时刻,他甚至当面斥责高官“睁着眼睛说瞎话”,让陪同的朋友都捏把汗。
他从花甲之年开始环保人生,起点是1993年的“玲珑园聚会”,这是一个颇为浪漫的名字,但梁从诫却一再对媒体说,环保从来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儿,在中国做环保,不是田园诗,是生死搏斗。
■他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之人
■他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也是梁启超之孙
■他因介入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而广受关注
■他说在中国做环保是生死搏斗不是田园诗
■他10月28日在京逝世留下后事从朴的遗愿
只有四个人的发起大会
靠借钱成立的“自然之友”
梁从诫曾经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差两三分落榜。他回忆,时任建筑系主任的父亲梁思成非常生气,认为儿子特别丢他的脸。后来梁从诫读了历史系,毕业后教书、干校劳动、在出版社当编辑……
用季羡林的话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梁从诫则自嘲,自己“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成文的东西很少,其中大部分又是翻译作品”。
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梁从诫曾经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1993年“6·5”世界环境日,在北京西郊京密引水渠边一座荒废的古塔下,4个好友围坐草坪,忧虑着日益严重的中国环境问题。这个会议后来被称为“玲珑园聚会”。
这四个人是梁从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力雄,自由作家、探险家;梁晓燕,时任东方杂志编辑。他们从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划成立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尽管他们中间还没有人听说过NGO组织。
中国当时有政府发起的非政府组织,但真正的草根组织还很缺乏。在被国家环保局等机构拒绝后,梁从诫把他的组织挂靠在中国文化书院下,起名“绿色文化分院”,大家爱称为“自然之友”。
最初,注册资金是梁从诫从亲戚手里借的,办公地点是梁从诫家里。奔波了9个月,组织成立了,但一个缺乏经费、不被重视的民间组织,能做什么?更何况当年环保问题尚未引起重视,梁从诫应邀到一家机关演讲,台下只来了五个人。
“如果环保这个工作一呼百应,那也就不用我们来做了。”年过花甲的梁从诫坚定了自己实践社会责任感的方向。
[1] [2] [3] [4]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