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战略性基础支撑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干旱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
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从前的北京是一座不缺水的城市。如今干涸的永定河、潮白河等几大水系曾经波光粼粼。而就在去年,北京市水务局启动了永定河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工程,目标是把永定河变成一条有水的河。
同样,在多少人的记忆中,昔日游鱼戏水的池塘,如今竟变成了黑黝黝的一池臭水。
缺水的北京和无法游泳的池塘折射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现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6.4万平方公里。由于地面沉降,华北一些地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质恶化。
青岛持续干旱崂山万亩茶园枯萎 2月13日,青岛崂山茶农王德兴在查看茶田的干旱情况,大面积的茶叶已经枯萎。自2010年9月下旬以来,山东青岛持续140多天基本无有效降水,崂山茶叶种植受旱严重。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河南旱区麦苗干枯严重 2月2日,在河南新蔡县佛阁寺镇大展庄村委小展庄,村民拔出干枯的麦苗,查看墒情。 新华社记者 周华摄
“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国家的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说:“我国北方本身缺水严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35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近十多年的连续少雨,有监测显示,海河流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约10%,再加上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我国南方,虽然降水比较充沛,但是由于水利工程薄弱,水资源调蓄能力低,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山丘区十分突出,去年发生的西南五省大旱就是由于工程蓄水设施薄弱引起的严重旱灾。”
“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其挤占生态用水的三重压力,水资源的珍稀性更为凸现。”刘昌明说:2007年夏天暴发的太湖蓝藻生态危害,近年来呈现明显加剧态势的干旱灾害,以及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我国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总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左右,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的缺水量在400亿立方米左右。未来一个时期,由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实施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需求仍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而随着全国人口峰值的到来,人均水资源量还会进一步下降,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孙雪涛对此不无担忧:“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抑制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需求过大带来的缺水问题、开发过度导致的水生态退化问题、排污超量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这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孙雪涛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是要划定‘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既是对经济社会系统取水、用水和排水等行为的约束,也是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才能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起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认为,重点应当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规划基础工作。建立“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和认知模式,开展自然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机理和规律的研究。二是强化水资源配置与总量控制管理。三是推进需水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本报记者 何 平)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