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为何依赖公共水利?

作者:高博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1150    更新时间:2011/2/2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治水一向是农业丰收的前提。历朝历代都把治水看做是头等大事。在粮食可以从地球另一面运来的今天,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仍在灌溉基建方面不惜成本。水利之所以对于中国农业非常重要,是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决定的。

  先说天气。季风带来的水汽,八成多来自印度洋,其余来自太平洋。迎面撞上从中亚和蒙古方向刮来的冷风,就会形成降水。降水量不少,在南方足够种亩产最高的水稻,在北方也能够养活小麦。这些降水集中在夏季,那时日照长而炽烈。雨热同期保证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普遍的高产,让欧洲和中东农业羡慕。

  但季风气候也让中国的旱涝灾害频繁。由于季风和西北风并不稳定,相遇位置变动很大。所以今年风调雨顺,明年可能滴雨不下,后年则泛滥成灾。在北方要抗旱,就不得不建造水库储存夏季降水;在南方要排涝,就得开挖沟渠和清浚河湖。

  再说土壤。中国北方厚积着远古刮来的黄土。黄土富含钾、磷、钙等矿物质,水分充足的话,就孕育了肥沃的农田。夏季的暴雨后,洪水裹挟了大量的黄土,这既是威胁又是机会。

  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学者冀朝鼎写道:“为了得到这种携带泥沙的水流,并将其导入农田,从而达到灌溉、施肥与防洪的三重目的,农民们则开挖了各种沟渠;而对于大型的沟渠,就由政府主持开挖。”

  同古代埃及一样,中国农业依赖淤泥。但中国人不能等待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而是得建造复杂的水利系统,利用和防范洪水。许多学者认为,这让古代中国人变得更加勤奋和聪明。

  而水利系统往往庞大到超出了村子和乡镇的范围,又缺少相应的农业组织,比如大地主庄园去经营,就不得不依靠跨地域的政府来修建和维护。

  在马克思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看来,治水的必要决定了东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小农的生计依赖水利系统,而他们又不能自发组织经营,因此期望一个绝对权威来协调。在中国等灌溉农业国家,官员必须负责水利和赈灾,以保障社会安全。

  在缺乏组织性的小农主导、又依赖大规模人工灌溉的国家,水利工程总要“公家”才能办成,而治水成功的“公家”由此具备了政治权威性。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政权兴起时,都要建设和修葺水利设施,以保障农业富足。同时这也是出于稳定社会的考虑。新中国成立后,上个世纪50年代,依靠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农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根据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孟凡贵的统计:“截至‘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

  尤其在北方,长期疲弱的水利设施得以振兴。孟凡贵研究员认为:“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北方。比如,华北平原的灌溉密度就一跃提高到了74%,超过了南方平原地区,也超过了‘都江堰’等经典灌区。”

  在市场化的今天,农村旧体制的转变带来了古老的组织难题——水利谁来管?一些学者指出:近年来多次旱涝灾害,主要原因来自小水利长期老化失修。农村缺乏自发组织性,造成了小水利没人维护。“公家”出面办水利,由“一号文件”确定,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