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镇节水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449    更新时间:2011/3/3

  推进城镇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而水资源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系统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国是贫水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显而易见,水资源短缺,供水量不能保证城镇用水需求,将对城镇化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城镇缺水将限制城镇规模的扩展。城镇人口增长及产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生活及生产用水,而供水不足必然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展。二是城镇缺水将妨碍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限制城镇经济职能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区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优化。三是城镇缺水将延缓城市环境的改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环境用水,枯水期河道断流,水环境恶化趋势将加重。在城镇建成区,由于水资源的缺乏,环境卫生、绿化用水不足,将延缓改善城镇环境的进度。四是城镇缺水将阻碍城乡一体化步伐。

  要从根本解决城镇化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依靠加强城镇节水治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在城镇水系统中大力节水,不仅可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减轻对水源的压力,还能减少取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投资,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这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各方均有利的多赢的循环模式。另一方面,在城镇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可大大削减污染物、改善排水水质,有助于遏制水环境恶化,保护供水水源、提高用水质量,又能增加再生水回用,增加水系统的供水能力和可用水量,其效果也等同于增加水源的补给量,从而降低供水成本,进而促进城镇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为此,我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一定要在节水治污方面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健全城镇节水型生活体系。

  虽然目前城镇生活用水所占比重较小,但生活节水的潜力却不容忽视。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城镇人口的增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镇人均生活需水量将呈增长之势,城镇生活需水总量占城镇总需水量的比例也将随之升高。城镇生活用水多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直接利益,其节水问题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节水的特点。比如,绝大多数生活用水过程都属于个人行为,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生活用水过程的随机性,使用水的强度、时间、地点等都难以确切把握。为此,生活用水节约,应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应通过新工艺、新洁具的使用,减少跑、冒、滴、漏等水资源浪费现象。采用节水器具,对有意节水的用户可明显提高节水效果,对不注意节水的用户而言至少可以减少水的浪费。因此,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对生活节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囤积雨水也是节水的有效措施。我国北方雨水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月到9月的4个月内,降水量又占全年的60%至90%,有条件也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囤积。

  第二,完善城镇节水型工业体系。

  工业是城镇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城镇循环经济过程中,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在我国城镇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较大,其中很大部分由工业企业自备水源供给。由于工业用水量大且较集中,其节水潜力相对较大且利于采取节水措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节水仍是城镇节水的重点。基于工业用水的共性,其节水的基本途径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其内容主要包括改变生产用水方式,如改直流用水为循环用水,提高水的复用率(循环利用率、回用率)。这通常可在生产工艺条件基本不变或工艺的简单改变的情况下进行,是较容易实现的,因而是工业节水前期的主要节水途径。但是应该看到,提高水的复用率往往涉及很多具体条件,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二,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实现清洁生产,改变生产工艺或采用节水以至不用水的生产工艺,以及合理集中进行工业或生产布局,以减少工业生产对水的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即生产工艺节水。工艺节水,涉及工业生产的原料路线,涉及生产工艺方法、流程与生产设备,涉及工业产品结构、生产规模、生产组织以及工业生产布局。

  第三,把“污水回用”作为水资源“开源”的一个重要措施。

  “污水回用”,就是通过污水治理,使“污水”重新利用。搞好污水回用是城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节约用水,从内容上讲具有减少用水量及水的循环利用两个方面。从逻辑上分析,水污染破坏了水质,减少了可利用的水量,同时也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形成了“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重视“污水回用”。大量实践表明,水是自然界不可替代但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城镇污水易于收集和处理,且数量巨大、稳定可靠。可以说,“污水回用”是城镇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对缓解城镇水资源短缺状况切实可行,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充分认识并积极发挥治污对于改善环境、保护水源、增加可用水量、减少供水投资的多重效益。要把治污作为一项环保和“开源”的综合措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必须加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良好的水处理技术,不仅可使受到污染的水得以再利用并经济可行,还可以更有效地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第四,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是城镇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城镇应当建设具有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应与城镇水源保护和城市节约用水有机结合。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做到规划先行,应依据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布局和规模,强化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要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城区可考虑采用完全分流制,旧城改造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分流制。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要进行处理,严格控制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所有城镇和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应依照地区差别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处理方式。设市城市、重点流域和水资源保护区的建制镇,应建设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受纳水体为封闭或半封闭水体时,为防治富营养化,应进行二级强化处理,增强除磷脱氧效果;非重点流域和非水源保护区的建制镇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进行一级强化处理,分期实行二级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应考虑与污水资源化目标相结合,合理确定平面布局与规模结构,按照经济合理和卫生安全的原则,积极发展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综合利用。可考虑运用利益补偿机制和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后的废水回用率,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经济的新工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设置消毒设施,防治恶臭污染,防治土地和地下水污染。

  第五,加强城镇节水水系统科学规划。

  随着用水需求的增加,城镇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彼此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城镇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节约利用,客观上要求加强系统规划的协调。而且这个水系统,既是城镇基础设施大系统和区域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应统一部署、统筹兼顾。城镇水系统规划不当,一方面可能导致城镇水系统基础设施整体上滞后于城镇的发展,而局部又过于超前,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一些城镇由于缺乏系统规划的指导和方案的综合比较,有时会急功近利,盲目决策,宁愿花巨资开发新水源,甚至是远距离调水,也不愿将精力和资金投到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多用水、多排水的作用,既浪费资源,又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改变城镇建设中的无序状况,加强城镇水系统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并协调好与城镇景观、生态环境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水系统的规划水平。

  第六,完善水资源节约利用法律法规。

  加强城镇节水治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得到控制,保障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同时,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水平,尽快提高社会大众节水治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七,不断强化城镇居民的节水意识。

  城镇节水不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人人节水。要利用新闻媒体、公益性广告、宣传专栏、中小学教材等,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我国的水情,清醒地认识潜在的水危机,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强化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自觉性。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大力节约用水,实现城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城镇节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各城镇对水资源的认识上,要实现从一般性资源向战略性资源的认识转变;在对城镇节水的管理上,要实现从一般性事务向常抓不懈的大事的态度转变;在对开源节流关系的具体处理上,要实现从主要依靠开源向更加重视节流的思想转变。特别是各城镇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和长远观念,促进城镇节约用水,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水管理的途径或程序,为促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利用奠定坚定的群众基础。

  (执笔:张 锐 吴海峰 陈明星)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