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山西省倾力构建“两纵十横 六河连通”大水网
纵贯南北 横跨东西 丰枯调剂 多源互补
“十一五”山西省实施兴水战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80亿元,35项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完工27项,地表水供水总量达到37亿立方米,1188万农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万亩。
记者3月24日从省水利部门获悉,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保障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用水需求,在“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以蓄水保水、用好黄河水、涵养地下水、搞好节约用水为方略,以构建“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大水网为主线,以实施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险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扎实推进东山调水、西山引黄、百河整治、百库加固等强农工程,全面落实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与农村供水水价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保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
为寻求解决山西省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定。兴水战略的谋划和实施也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批复了《山西省特大干旱年应急水源规划》,“十一五”期间累计支持山西省投资达60多亿元。这五年也成为山西省水利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全省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完成水利投资380亿元。截至3月底,35项应急水源工程作为兴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已累计完工27项,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包括张峰水库、柏叶口水库等3座大型水库;2座大型灌区,即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灌区;2大引水工程,即坪上应急引水、和川引水枢纽工程。与此同时,大同唐河、孤山、文瀛湖,朔州海子湾、东石湖,忻州西岁兴、河曲引黄,晋中双峰,吕梁横泉、千年,阳泉龙华口,晋城东焦河、磨河、湾则、围滩、西冶,临汾五马、西梁,运城温峪、石门等主体工程均按期完工。据了解,35项应急水源工程全部建成后,加上已除险加固的百座病险水库,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水库年末蓄水量已由2005年的6亿立方米增加到12亿立方米,最终可达到20亿立方米。加上岩溶大泉和河流取水,全省境内地表水供水总量将达到37亿立方米。黄河水的利用量也有了较大增长,2010年用水总量达到8亿立方米,较2005年增加了6.2亿立方米。这批工程的建设,不仅构成了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有效解决了山西省长期以来工程性缺水的突出问题,也从长远维护了山西的基本用水权益。
2009年初,山西省提出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两年来,全省新解决5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上2006年至2008年解决的600万人,五年全省共有1188万农民群众喝上了期盼已久的安全水、放心水。全省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十一五”期间,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山西省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百万亩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10大灌区和6大泵站正在得到更新改造,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出台并全面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灌溉积极性,引黄灌溉用水量由2005年的1.2亿立方米增加到5.8亿立方米。2010年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713万亩,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以淤地坝为主的水保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全省新建淤地坝2000余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万亩以上。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沟坝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沟坝地2.3万亩,有力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让人欣喜的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全面完成、汾河清水复流及地下水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另外,从2010年开始,每年省级财政拿出1亿元,对全省机井灌溉实施补贴。今年省政府又将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补贴列为十大惠农政策,每年拿出2亿元,建设末级渠系1万公里,5年完成5万公里。从今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井深400米或扬程200米以上的饮水工程水价进行补贴。同时,进一步加强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延伸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到“十二五”末,使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95%。
据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山西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供水网络。到2015年,全省新增实灌面积300万亩,达到200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目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稳定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新建淤地坝1000座,年新增沟坝地及水平梯田10万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基本完成,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汾河长流常清。
链接
两纵十横,六河连通。“两纵”是指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线和汾河-涑水河线,“十横”是指横跨东西的太原市和朔同盆地、忻定盆地、运城涑水河等十大供水体系。同时,要通过相关调水工程的建设,实现黄河干流和山西境内汾河、桑干河等六大主要河流的连通。“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即“十横”)完成后,将覆盖山西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供水区总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GDP占全省的83%,实现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