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态恶化的原因及其治理

作者:袁钢明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18


[摘要]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下加速恶化,不仅使西北广大地区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危害。西北地项式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东部及全国造成的损失远比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本身所造成的损失广泛、严重得多,但这种损失的很大部分不能被常规的经济统计所测度出来,其后果显现的迟滞性、曲折性使其发生并扩大的经济性原因及过程机制不能被清楚地认识到。长时期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仅被看作是西部局部地区问题而得不到及时重视,直至发展到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时才被注意到。

  一、西北地区生态恶化危害巨大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荒山沟壑纵横,戈壁沙漠连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人类活动破坏而致恶化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青海和新疆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仅剩2.59%和1.68%。草原退化速度加快,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比重,青海为20%,新疆为44%,宁夏高达97%。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青海为46%,宁夏为71%,陕北地区为75%,陕北地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泥沙总量的50%。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漠由西向东扩延,青海省沙化面积从建国初期的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47万平方公里,新疆沙漠面积平均每年增加84.2平方公里,建国以来沙漠面积扩大了3789平方公里,原先只发生在西北腹地的沙尘暴漫卷到东部地区。江河源头冰川后退,水量减少,近二十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下加速恶化,不仅使西北广大地区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危害。
  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困难加重。近年来,西北各地旱灾、风沙及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增高,大面积地区出现连年干旱,干旱风蚀造成土地沙化,土壤更加瘠薄,水资源更加短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西北地区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贫困农牧民温饱不稳,一遇灾害就可能贫困加重或返回贫困。贫困严重地区农牧民生活在人类不宜生存的艰苦环境中,生态环境恶化使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2.全国广大地区受西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遭到很大损失。西北地区处在全国水源、上风的位置,其生态环境恶化对处于下游、下风的全国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很强。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发源自青海的水量分别占这三大河流水量的49.2%、25%和15%。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21次,主要是黄河源头水量减少所致。黄河断流,造成黄淮海河流域严重缺水,电站、油田、厂矿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研究,1997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2000亿元,相当于当地当年GDP的3%。长江洪水泛滥,也与长江源头地区生态恶化有关。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数量很大,对黄河全流域河道、电站、水库、各种水利设施、农田、城镇造成全面损害和威胁。西北地区沙漠化侵及东部地区,沙尘暴刮进北京,吹至沿海。西北地区植被减少,灾害增多,西北地区的很多灾害扩延影响到全国广大地区。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东部及全国造成的损失远比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本身所造成的损失广泛、严重得多,但这种损失的很大部分不能被常规的经济统计所测度出来,其后果显现的迟滞性、曲折性使其发生并扩大的经济性原因及过程机制不能被清楚地认识到。长时期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仅被看作是西部局部地区问题而得不到及时重视,直至发展到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时才被注意到。即使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被认识到,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但由于资源配置机制和政策体制的缺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资源配置矛盾、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冲突,对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资源投入造成制约,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也仍然难以得到足够有力的经济支持。目前,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外扩性影响后果仍在扩大。如果西北生态环境得不到治理,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速,将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
  二、经济发展滞后是西北地区生态加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当今时代,造成生态破坏的一般主客观原因已被人们所揭示认识。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至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21℃,年均降水量347.9毫米,比1981至1990年的378.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二十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比较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80年代以后与80年代以前相比,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过去大开荒造成植被破坏、气候灾变的沉重代价以及林草植被的生态涵养功能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大规模毁林毁草开荒造田运动被禁止。一些地方发生的毁林开荒、毁草种田、滥砍滥伐等无视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受到处罚或谴责,一些地方过载放牧、过度采挖等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被认识以后,其不合理行为会受到批评和纠正。自70年代末起,国家在西北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西北地区农牧区广泛推广注重生态保护的种植林草、综合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80年代以后,就人为因素来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加快,不主要是因为以前那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增强,而主要是新出现的另外一些原因。
  1.生态建设投入不足。80年代以后,国家及西北地区各级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在植树造林、草场建设、农田建设、沙化治理、水土保持、水利设施等多方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但从实际结果上看,与生态保护需要相比的投入差距很大。国家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对群众植树造林每亩给予7至10元的定额补贴未随物价上涨而上调,造成实际投入大幅度下降,现在7元钱仅够买1、2棵树苗,而每亩造林实际成本250-310元,国家提供的造林补助费只占实际成本的2至4%。林木管护投入更少,管护部门陷入生存困境,林木管护难以持续进行。草原退化和沙化治理投入不足。1992年以来,青海省平均每亩沙化土地治理投入仅19元,治沙投入资金总额中,国家财政投入仅占9%,绝大部分资金为贴息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90年代前期国家对陕北榆林地区治沙造林投入资金1100万元,90年代后期国家投入减少到几乎为零。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宁夏“九五”时期实际建成的灌溉农田不到原计划的50%;水土流失治理实际完成面积仅及原计划的29%,水利建设实际投资额只能达到原计划的24%。宁夏引黄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状况为全国灌区之最,漏损严重,水资源利用率很低。宁夏南部山区70年代以前建成的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堤坝垮蹋,泥沙淤积,库容量下降,可灌溉面积从原来的82万亩减少到不足20万亩,减少了76%以上。西北地区灌溉设施系统最好的陕西关中灌区70%以上水利设施是60年代以前修建的,现在已是年久失修,带病运行。近十几年,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治理的进度抵不过生态恶化的速度,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总面积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干旱风沙灾害减弱之后复又加重。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