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与21世纪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作者:何建坤,苏明山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产业》第1~2期 NO.1.2 2002 总第42.43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
摘要: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对我国的挑战,提出21世纪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02)01-02-0030-02

Global Climate Chang and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
HE Jian-kun, SHU Ming-sh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y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challenge to China,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 global; climate change;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人类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行动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末科学家就认识到存在温室效应,认识到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增加。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引起了政治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并着手考虑与政策有关的行动。8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的增加,国际社会和公众日益关注此问题,见下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变化。到90年代,人们开始采取行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变化表

温室气体 工业化前浓度(1750~1800) 近期浓度(1900) 年增加量 在大气中的衰变时间(年)
CO2 280ppmv 353ppmv 1.8ppmv 50~200
CH4 0.8ppmv 1.72ppmv 0.015ppmv 10
NO2 288ppbv 310ppbv 0.8ppbv 150
CFC-11 0 280ppbv 9.5ppbv 65
CFC-12 0 484ppbv 17ppbv 130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对农牧业、林业有影响,也对水资源、能源使用、经济活动水平等有影响,是涉及到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人的大问题。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又是不可逆的。因此,各个国家和不同的人群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于我国的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但是,我国的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又使得我国不能与世界隔离。因此,我们应该密切观察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在很早就面临明显的压力。1998年京都会议之后,这种压力更加明显,也更加强大。
  1998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京都宣言”中,欧共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承诺了到2010年左右的温室气体限控指标,其中欧共体、美国、日本到2008~2012年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8%、7%和6%,发达国家(包括东欧)整体上将减少5.2%,从而使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京都宣言”表明,在人类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不得不率先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会议使我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承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压力。
  除了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环境问题向我国施加政治压力之外,我国CO2排放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不能不充分认识到的。
  首先,我国CO2排放的总量占全世界CO2排放量的比重已经比较高,并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研究报告的估计,我国1990年的CO2排放量约为560Mt-c,占全球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排放量的10%,居全世界的第二位,如图1所示。根据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到2010年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将达1990年的5倍,即使采取比80年代更大的节能力度,能源消费弹性低于0.5,到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超过20亿吨标煤。根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CO2排放量将达1300 Mt-c左右,为1990年CO2排放量的2.3倍。在2010~2020年期间我国CO2排放量将可能超过美国1990年的CO2排放量,成为世界上第一的CO2排放大国。


图1 世界上1990年CO2排放量的国家比例(%)构成

  另一方面,西欧、美国、日本1990年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306、883和272Mt-c,按其减排承诺,2010年与1990相比,其减排量分别为53.0Mt-c、91.4Mt-c和16.3Mt-c,总计160.7Mt-c,其减排的效果将为我国的增长所湮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控制排放和承担减排温室气体义务的呼声和压力,将使我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其次,我国1990年人均CO2排放量为504 Mt-c,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美国的1/10、日本的1/4,如图2所示。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CO2排放将接近1000 Mt-c/人,虽然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已和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因此,即使按人均原则进行碳排放权分配,到时我国的增长余地也已不大。


图2 人均CO2排放量的国家对比(kg-c/人)

  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人均原则相对应,发达国家则提出效率原则,以GDP的CO2排放强度作为碳排放权分配的另一个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90年GDP的CO2排放强度为1.56kg-c/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0.24kg-c/美元的6.5倍,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6倍,如图3 所示。尽管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有多种原因,能源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远没有象上述数字反映的那样大。但在未来国际社会考虑不同类型国家承担限控义务时,效率的观点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反映是完全可能的,这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会带来相当大的限制。


图3 单位GDP活动的CO2排放量对比(kg-C/US$)

  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21世纪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基于我国CO2排放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基本国情,必须尽早考虑减缓CO2排放增长的国家战略,对未来可能要承担减排CO2的义务早作准备。
  首先,在我国CO2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系统,如图4所示。根据现在科学水平,减排能源活动引起的CO2排放的技术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提高能源的转换和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其二是以非化石燃料和含碳低的燃料(例如天然气)代替煤炭,改善能源品种构成。


图4 能源活动是我国排放CO2的主要领域

  提高能源的转换和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发展节能将可能是一种新的商业机会。
  目前我国钢铁、水泥、花肥、造纸、发电等主要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出30%~100%,风机、锅炉等通用耗能设备的效率,也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30%,节能尚有潜力。但无论如何,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势必有合理的增长。因此,我们一方面得在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工作,同时,也要意识到进一步的能源增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大力推动能源替代是减排CO2的另一类重要措施。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CO2排放强度高。在众多的能源替代技术中,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可再生能源将可能是一种新的商业机会。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可再生能源新增的市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我国的有些技术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如沼气,小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第三,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技术优势。核能也是有可能成为另一种新的商业机会,我国是国际上掌握核能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
  第二,要加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问题和科学问题的研究,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研究,我们将会在国际谈判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巨大的。
  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问题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是复杂的综合性管理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看,这类问题所抽象出的系统是一个由自然、人和人造物所组成的系统。我们认为,正在发展的综合资源管理理论是一种合适的分析工具。综合资源管理理论是针对激烈竞争和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环境,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采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来研究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人类资源、人造资源等多种资源的途径和实现机制的理论。
  总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的形势下,我国面临日益明显的对于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国的政策是加紧进行综合的应对策略研究,大力促进能源节约,发展低碳和无碳的替代能源。同时,由于21世纪新增的能源需要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个大的能源市场。因此,如果我国能源能够利用环境的压力发展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技术,那么我国就能够把挑战和压力变为商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