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7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特征的闭环流动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3R”)为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从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任何一个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战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目标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实现。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内涵
  
  技术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开发、中试、设备制造和产品市场化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商业性转化。技术创新在提高生产率和创造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因素,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构建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共识。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常常忽视了技术的两重性。这一特性使得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效率,新产品丰富了人类的需求;另一方面,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主 体的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对此 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目的是追求 市场效率,以获得超额利润。经济主体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技术刨新的目标。循环经济旨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一种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目标函数的差异使得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并不必然融合。技术创新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假定,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应有之义。技术创新并不必定带来生态环境的优化,只有建立在生态化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即需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增加生态要素。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人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建立起一种新的使技术创新与生态目标相结合的协调型技术创新机制,既保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及物质能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本质上,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纠正技术创新负外部性,增加外部约束条件的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专指环保产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过程。广义的生态化创新则指经济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所有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生态化导向,即所有经济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要素。这里,我们采用广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念。与传统技术创新不同,生态化技术创新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都要服从于这个综合目标。

  循环经济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创新的方向,对技术创新提出了生态化导向的要求。具体来看,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物质和能量分级、多层次利用的产业技术形式和技术系统,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生产第一种产品之后,其剩余物成为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可作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第二,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达到既定经济目标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第三,通过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改变传统的生产末端废弃物净化处理模式,边生产边净化,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的保护过程达到统一。第四,新产品的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考虑该产品的生态系统循环性,避免不可分解的废弃物产生。
  
  二、在中国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据《2005中国环境绿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不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将使生态环境负荷增加4到5倍。同时,中国耕地、淡水、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l/4和1/6,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失衡性,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更难以恢复。以淡水资源为例,目前中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度污染的有11条,中度污染的有28条,流经城市的河段80%被污染。因此,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续,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协调战略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既能保证使之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对环境的过度消耗,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若想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而中国现有的技术体系无法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与世界先进生态技术差距较大。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上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展,通过技术扩散,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生态技术的研究,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走生态化技术创新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匡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在国际贸易当中,以“绿色技术标准”为代表的各种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需要
  
  中国目前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水平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巨大,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从产业结构来看,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依赖资源、劳动高投入的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高新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产业内部集约化、高级化趋势不明显,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以及高新产业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换的必然选择。
  
  三、现阶段中国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化技术刨新的目的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还存在着市场失灵、沉没成本高、环境政策不够健全、认识滞后等诸多障碍。
  
  (一)市场失灵
  
  生态环境具有生存性和生产性两种功能,生存性功能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淡水资源等生存基础,生产性功能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物质和能源。生态环境并不具有无限供给性,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生态资源也成为一种稀缺物品。从物品属性来看,生存性生态环境属于纯公共物品,生产性生态环境也具备准公共物品的特征。这使得环境消费者在消费生态环境的时候都想当“免费乘车者”,不支付任何成本就得到利益。因此,市场机制在激励生态化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公共收益远高于个体收益,个体付出的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以至缺乏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其次,自然资源价格往往只包含开发成本,生态成本被忽略,资源市场价格的扭曲导致企业缺乏资源市场压力,进而生态化创新动力弱化。最后,生态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创新的成本规模和风险非常大,附加生态约束的技术创新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导致生态化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二)沉没成本高
  
  沉没成本指用于某种特定生产的投资一旦形成或者部分形成,将很难转换成其他产业或者产品的生产,由此形成沉没性成本。劳动力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条件不足的国情,使得依赖技术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国近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传统产业的大量沉没成本,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技术改造的代价非常高昂。
  
  (三)环境政策不够健全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和庞大的环境政策体系,政策手段也呈多样化。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环境政策仍不够完善。比如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总体上仍属于污染预防型,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和技术标准,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够,无法有效推动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公众的生态意识薄弱
  
  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随着工业化阶段进化到知识经济阶段,生态环境也将随之改善。这种观点忽视了当今世界的资原禀赋与过去的差异,它已经无法支持中国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走不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价值观,无法给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生态化技术创新中政府职能的思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单位GDP资源消耗的变化大体呈倒U型,工业化中期达到顶峰后下降,越往后峰值越低,持续时间越短。通过生态技术引进和生态化技术创新,我们完全可能发挥后发优势,降低资源消耗峰值,缩短消耗增长持续的时间,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用比较少的投入完成工业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干预生态化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强度以及政策工具应当怎样选择,以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讨论政府干预,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以下事实:(1)政府并不具有无限能力,政府所控制经济资源的有限决定了政府干预能力的有限性。(2)政府具有多重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只是政府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3)政府不能取代市场竞争,不能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济,生态化创新竞争中的胜利者应该由市场决定。(4)政府政策可能是无效的,即可能存在“政府失灵”。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多种参与主体,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过程,增加生态化外部约束条件使得政府干预的难度加大。学术界对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目标、干预的强度以及政策的选择还存在较大争论,因此政府应该有选择性地运用政策工具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引导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引导性政策需要市场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作为基础,如果市场不完善,则其有效性容易受到影响。针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强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技术特点,择机采用引导性政策和强制性政策。

  第一,制订较为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加强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要素嵌人经济活动中,使之内生化,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化创新。环境政策工具有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产品标准、市场准人等多种选择,不同政策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不同,政策效果也不同。选择政策工具的原则应该是比较各种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明确环境政策的适合领域,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率,通过一系列协调的环境政策组合,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

  第二,改革科技体制,培育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生态化技术的复杂性和前沿性使得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生态化技术还呈现出技术链特征,单项技术创新常常并不能对整个技术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体制改革,盘活科技资源,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补贴制度、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四,营造有利于生态化创新的社会氛围。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培育企业的生态意识和技术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同时,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的若干
    循环经济中再生资源回收与循
    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
    循环经济:化工行业节能减排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探析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文明”与“生态”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当生态成为一种文明
    城市绿化新选择:让本地种回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