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作者:韦晓宏 段根林    文章来源:中经评论·北京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探讨了这一地区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

  一、引言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西北(包括陕、甘、宁、青、新三个省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现,而甘、宁、青三省份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陕、新两省份,从而形成了小西北地区(聂华林等,2002)。这里所谓小西北系指甘、宁、青三个行政省份。它是一个经济区概念而不是行政区概念。作为经济区体现的是区域联合的综合效益,而经济上的统一性是经济区最重要的标志,也是经济区划最重要的依据。小西北地区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复杂,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从事农业生产的可开发潜力较大。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不断恶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走生态农业之路。
  由于资源条件先天不足,巨大的人口压力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小西北地区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之路,而实施生态农业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不论是从增加和聚集环境生物量还是从遏制环境退化方面讲,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聂华林.2006)。
  尽管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农田,但从来都不局限于农田。生态农业是以农林牧等协调发展、农产品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和深加工作为前提和目标的。多年来,许多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通过生态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统计,与1990年相比,全国29个试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秸秆还田率增加13%,废气、废水处理率及固体废物利用率分别提高24%、45%和34%,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比,增加农产品供应量和产出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因而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了基本农田单位面积粮食生产水平,保证了基本生产单元的粮食供求平衡与经济收入的同步增长,这是小西北地区整个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和持续优化的关键所在。
  
  二、小西北地区实施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小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人口迫切需要农业不断提高生产力,以更高的产出能力来保证食物均衡供给,并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而传统的农业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种种缺陷而发展潜力很小,更谈不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区内农业的发展曾经受到历史上“跃进”的负面影响,加之在一段时期盲目仿效发达国家非生态性农业运作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小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实施生态农业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
  
  
1.区内土地利用率很低。由于人口增加,建设用地扩大,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各类土地类型的利用率都很低。耕地利用率甘肃省为14.99%,宁夏为27.99%,青海省为0.92%,全国平均值为15.07%,且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较大。林地利用率甘肃省为8.17%,青海省为2.40%,宁夏为2.97%,全国平均为20.16%。土地的总农业利用率甘肃省为30.03%,青海省为40.00%,宁夏为82.60%,而全国平均为63.30%(聂华林等,2005)。
  2.森林生态功能低下。区内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据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甘肃省森林覆盖率2006年达到13.42%(连振祥,2007),这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8.21%)约5个百分点。虽经过全民义务植树,封山育林,绿化面积有所提高,但是树种单纯,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差的低效林约占森林的一半,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3.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害严重。小西北地区内甘肃、宁夏、青海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各省份总土地面积的85%、75%、46.3%。甘肃每年因水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6.44亿吨,相当于每年将1000万亩土地刮去表土6.9厘米,土壤流失的速度超过了成土速度的5~10倍(奚国金等,2001)。宁夏地表径流年输沙量平均l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本区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加重了干旱缺水程度,土壤失去保水保肥能力,造成土地瘠薄,使土地退化,加剧了洪涝灾害,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成为这一地区经济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1.农药使用量增大,有机磷高毒农药比重大。以甘肃为例,甘肃省年平均使用农药量8300吨(含量为100%),其中70%是杀虫剂,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中70%是高毒农药,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加之对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2.化肥施用量大,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2006年甘肃省化肥施用量达到258.8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572.1公斤,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每公顷225公斤,也远高于全国化肥每公顷施用量330公斤的水平。化肥流失污染了河流、海洋,造成富营养化。施用化肥对环境、野生动物及人类的危害亦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3.农产品重金属元素超标严重。主要是施用劣质肥料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肥料中主要是镉和汞的污染较为严重,据甘肃省农业环保监测站对微量元素、叶面肥、过磷酸钙、复混肥料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叶面肥重金属含量较高,有的镉含量高达0.4%,超出国家标准200倍。通过对小麦、水稻、玉米的监测,其超标率高达52.25%,其中大中城市郊区超标率高达84.6%。
  4.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特别是秸秆焚烧,既对资源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了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并造成直接危害。不仅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三)土地垦殖过度,草地退化沙化加剧
  
  
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导致土地垦殖过度,坡耕地面积较大。小西北地区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比例较大。草地严重退化面积已占区内可利用面积的20%~30%,个别纯牧区退化面积高达40%,一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少,三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比例在不断扩大。草地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态势。
  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监控手段较落后;实施生态农业、农业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实用的节地、节水、无公害生态模式难以大面积推广。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废弃时装:服装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东 省一家服装厂的一位纺织品工人在整夜磨砂牛仔裤之后,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