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研究:出路在于做“定量”研究

作者:李大庆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6

  闵庆文突然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项目有了新的认识。这源于李文华院士对他的一番鼓励。

  闵庆文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去年6月,他领衔承担了国家环保部的公益项目《基于低碳排放与面源污染控制的稻田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筛选与效益评估》(下称《稻田项目》)。研究生态农业技术对稻田碳排放的影响和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这不仅是中国的热门话题,也是国际政治家和科学家普遍关注的热点。

  1月23日,闵庆文主持召开了《稻田项目》的咨询会,邀请各方专家对项目提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的一番话让他有点“受宠若惊”。李文华说,由于世界常规农业带来的问题太多,所以研究生态农业成了热门,人们希望从中为常规农业找到一条新出路。“但我认为,同几年前相比,现在我们的生态农业研究处于‘低潮’。其原因不是领导不重视,也不是生态农业研究不重要。而是因为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人多是搞生态研究的,缺少搞农业研究的,做‘定性’研究的多,做‘定量’研究的少。比如,研究组成结构的多,而研究农业技术的少。”李文华认为,《稻田项目》是对生态农业进行定量的研究,但其方向是对的,意义不可小视。

  当初,闵庆文在组织申报《稻田项目》时,更多考虑的是:相比于以工业排放为主的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更为困难。而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使氮磷积累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远远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稻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甲烷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控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正因此,致力于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闵庆文,希望通过《稻田项目》的研究,从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水稻复合模式(稻鱼、稻鸭、稻鱼鸭等)中找出一条新路,不仅能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促进氮磷养分循环利用,减少因化肥、农药施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同时减少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闵庆文的思路为国家环保部所接受,并批准立项研究。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不经意间,他“开辟”了一个生态农业研究的新课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8种会发荧光的海洋动物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陆地上一些动物身体会释放荧光,这…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