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

——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
作者:吴志强 肖建莉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0

    2  2010上海世博会的后发效应

    关于世博效应,这也是被关注最多的话题,世博会的后发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各方面的影响。

    2.1 世博会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和引导

    上海世博会长期效应的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城镇化方式的影响。这远远超越了经常谈论的世博对经济、社会、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中国现在处于快速的城镇化阶段,处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量非常大,可以说我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大约每年有1.3-1.5亿人进入城市,从没有过如此大的量。所以每一个人的能耗、物耗大小都变得举足轻重,从简单的量的扩张到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是非常有意义的。假如通过参观了解上海世博会,继而影响了所有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建造城市的决策者,让他们了解今天的城市与明天的城市追求的目标是在于历史与未来的平衡,追求的是节能减排、自我供能的城市。这可是重大导向的变化,假如这些人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影响的结果是巨大的,这不是简单的做加减法。过去的城市化是消耗更多的能源,现在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这是根本性的变化。假如有一部分的城市决策者看完世博以后,能够在以后的决策中贯彻节能环保的思路,将大大降低中国城镇化、现代化的成本,对整个国家城市能耗减少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这里需要强调,以前的城市化和未来所倡导的城市化道路及方法是不一样的,要走向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是价值观的转变。这种价值观念、理念传播出去,被接受以后,再多进入城市30%的人口将不会是过去进入城市30%人口所付出的代价。我国未来将会有3-4亿的农民进入城市,也不再是过去3-4亿农民进入城市所产生的能耗。一旦确立了这个理念和目标,崇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那就将走上现代化的城市化道路。80%的人口将长久生活在城市里,因此,必须创造城市比农村更加节能的生活与生产模式,一旦创造了这种模式,中国人将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将会为此而感到非常自豪。因此,在本届世博会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引导是其重要效应。

    2.2 世博会的城市文化效应

    通过研究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以后会发现,世界上的大国,如美国,其城镇化水平从30%发展到80%的过程中间共举办了15次世博会,其目的是让全国人民站在全世界人类所有的文明基础之上。当世博会办完,年轻一代看过世博会以后,将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一,开了眼界,了解了各个民族的区别在哪里,各个种族的特色是什么,本民族的文明将势必会站在一个新的文明平台上;第二,使孩子的内心追逐创新,在未来,创新无疑是生存的资本,只有不断创新的民族才会受到尊重。在美国举办的15次世博会中。每一级政府部门都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们来观看世博会。

    因此,本次世博会将大大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从举办地城市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举办世博会的城市都是极其受益的,对城市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可以说因为世博会,而让城市更美好。

   2.3 “正生态”城市的实验场——“第三代城市”的引出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当时伦敦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在工业化鼎盛时期,展示的是工业化发展的成果,石油和煤等能源被极度强调,当时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可以算是依赖石油能源的“第二代城市”。而本届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期是工业生产全球化的时代,工业生产也不局限于依赖消耗石油能源来进行,而是推行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因此,这个时期的城市也正在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而进行转型: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强调的是生态和顺应自然的理念;考虑城市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城市”,也可以称为“生态城”。本届世博会之前这些先进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2010上海世博会恰恰成为了先进理念的实验区,为第三代城市的出现起到了引导作用。

    总体上看,上海世博会将创造一个范本,一个比今天的城市好得多的21世纪城市的范本。这次世博会将带来一个新的学科发展理念:一个支撑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城市新概念。这里的“和谐城市”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叫做“正生态”城市。与工业城市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污染不同,“正生态”城市自身能采能,利用地热、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等。这些在世博园区规划中都有体现,例如利用风廊设计,充分借助自然风流通降温。

    与此同时,“正生态”城市还能够“消化”污染物。世博园中净化黄浦江水的设计方案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以前理解的城市是,清亮的江水流进来,黑色的污水流出去。而现在就是要让所有概念反过来,把已经被污染的江水引进园中,经过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在干净的江水中戏水、玩耍,还可以浇灌园区里的花草,最后,让干干净净的江水流回黄浦江。

    2007年以后,世界人口的50%以上都将居住在城市,所以上海世博会将是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的第一次世博会,要解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这次世博会交给世界的答案就是“正生态”城市的概念。

    本次世博园将传统城市的毁绿变为增绿,利用吃剩下的垃圾发电生成能源,采用各种降温措施变“热岛效应”为“凉岛效应”。另外,本次世博也是历史上真正的“公交世博”,本届世博会上第一次采取世博会公交系统,不仅让上海市民提前享受到未来的上海地铁,体会到了世博带来的现代化便捷的生活,同时由于减少了停车场的建设而少拆迁8000户。因此可以说,这次世博会将是一次非常集中的、正生态城市形式的演示。

    世博会中生态技术的运用是比较理想化的,很多实际的因素并未考虑,所以说是处在生态城市的实验阶段,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在本届世博会上生态城市技术只是单项技术。比如,第一项技术是黄浦江两岸的地源热泵技术;第二项技术是太阳能单晶硅技术;第三项技术是真空管道的垃圾收集等,这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保护中特别有实用性,实现狭小街道收集垃圾的需要。本届世博园区全盘展示这些单项技术,但没有整合。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各个企业馆都在展示最新的单项技术。然而在实际运用到城市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城市的规划整合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求技术完整。这次的技术实验是全覆盖的,但却是单项的,缺少必要的整合。

    第二,可持续技术的代价是作为展品出现的,不考虑运行成本,不是为本地设计的,是为了展示参展国研发的技术。例如芬兰馆展示的是芬兰浴,也就是桑拿浴,这是针对芬兰长期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发明的。对于上海来说,整个炎热潮湿的夏季都在洗桑拿浴,这项技术对于上海本地则没有推广的意义。

    第三,各项技术均不考虑成本。本届世博会的各项技术在实施时基本不考虑成本,是理想化实施。因此,对于技术的可推广性还无法确定。

    2.4 探索城市的发展模式的新方向——城市群

    在考虑中国馆展示什么的时候,当时征询了很多国外专业人士的意见,毕竟世博会是给全世界看的。没想到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辽中城市群——沈抚一体化”。因为单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运作成本很高,而且远离自然,并不宜居。而城市群既有高端的人群,又有偏低端的劳动力;既有都市文化演出,又有自然的风光;既有本土的遗产,又有国际化的风格。总之,人们需要的整个城市群里都有。所以说城市集群是很强大的,其他的城市模式是无法与它竞争的,有本土文化、国际文化、金融文化、休闲文化,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可以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模式将是一群一群的城市,这将影响到人类的未来,最后决定了整个城市人类的生存方式——城市群、城市带、一体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
        摘 要:首先,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规划过程进行回顾,包…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