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与绿色经济
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Green Economic)是伴随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态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清洁型经济形式,其实质是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消极影响或者减少消极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它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恢复;既能够使人类得到温饱安全保障,又能使人类环境得到生态安全保障,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可见,发展绿色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极大挑战,是全球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绿色经济,首先重在树立全球性绿色意识,开发利用绿色清洁能源,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大办绿色企业,建立绿色市场,促进绿色营销,发展绿色贸易,制定绿色政策,开征绿色税收,创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绿色经济环境和一个生态安全的绿色社会。
发展绿色经济,具体讲有以下内容。
一是树立绿色意识。绿色意识包括绿色生产意识和绿色需求意识。人类在饱尝了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生态安全受威胁的苦果之后,逐渐地意识到大自然的绿色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开始追求生存环境的高绿化率。绿化程度低的城市,不论其“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都不再被视为理想栖居之地。人们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置身于景色优美的林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绿游”,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生活日用品也越来越备受青睐。绿色意识的萌芽与形成,唤醒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和关心。世界上许多国家近年来开始掀起了绿色运动,从而构成了全球性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绿色组织陆续建立,世界第一个国际性绿色组织“国际绿十字会”于1994年首先在俄罗斯诞生。绿色运动和组织的开展,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回归自然、重视生态、追求健康的新时尚,形成了“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欧盟在1992年的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82%的德国人、77%的美国人和50%以上的英国人在购物时优先购买绿色产品,这充分表明人类的绿色意识观正在形成和强化。
二是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亦即清洁生产技术,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指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其二指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甚微;其三是单元技术在产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可明显减轻和部分消除原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所有这些技术统称为绿色技术,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的企业为绿色企业,生产的产品称绿色产品,包括绿色食品、绿色工业品、绿色服装等。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无污染产品,还需要做好企业的绿色营销与绿色策划、产品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定价,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做价计入产品成本,实行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中国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绿色宣言三是建立绿色市场,发展绿色贸易,强化绿色标志管理。将生态、道德等因素融入市场观念之中,通过绿色营销,进行产品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开发、定价、分销、公关等一系列经营活动。建立产品、企业的绿色形象,强化原有市场组织的绿色功能。早在1978年,前西德就实施了旨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蓝色天使”计划,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标准的商品授予绿色标志,并向消费者声明该产品对生态环境和人体无害。进入90年代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实施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我国于1991年推行绿色食品标志,1994年又开始推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加注绿色标志,唤起了人们的绿色意识和购买欲望。不仅如此,一些国家已做出规定,没有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口将受到限制,可见绿色标志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成为商品进出口的通行证。绿色标志的风靡,标志着21世纪是绿色经济世纪。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