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战略研究
2、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
生态安全,即实现一国生存和发展所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资源、大气等“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使之适应国民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体现“人力资本”和机器、工厂、建筑、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体现的“创造资本”持续增长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国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安全。可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已挑战国人生存。
根据Costanza的估计,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评价每年为33万亿美元。生态系统提供这些服务依赖于其自身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有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生态安全”其一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其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显然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
生态安全与军事、政治和经济安全相同,都是事关全局,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群;它也不是微观主体或市场自发作用的领域;其作用因素的生成时间都十分之长,需要预见和超前努力。
国家安全的这四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是致力于生态安全的良好环境,生态安全是其它方面安全的载体和基础。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我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永远无法通过引进别国的生态系统,来提高我国的生态实力。生态安全的改善必须也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3、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及研究的紧迫性
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大气环境恶化。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的基础损耗整体居高不下(见表1)。
项 目 增长与变化状况
单位国土面积人口密度 年增长2.0%
耕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比重 1953年比重为88%,2000年时超过105%
土地沙漠化面积(2000年) 33万度(km)2,每年以1560(km)2/年速度扩展
水土流失面积(1994年) 约110多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9%
水资源占用(1953~1999年) 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
能源矿产消费(1953~2000年) 以每年0.8%的速度增长
金属矿产消费(1953~2000年) 以每年8.2%的速度增长
废气排放(1985~2000年) 年递增5.1%(其中SO2为3.9%)
生物多样性 植物种类15~20%处于濒危状态
酸雨面积(1995~2000年) 占国土总面积的2/5,其中酸雨控制区占国土面积的11.4%
自然灾害损失(1949~1995年) 年递增3.1%
表1 我国资源、生态环境基础损耗变化
(1)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保卫生态安全已义不容辞。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等错误思想观念,把环境保护长期排斥于社会经济开发战略、政策和计划之外,致使决策失误一再发生,导致一场场生态灾难。大炼钢铁、“以粮为纲”、“有水快流”等等,都对环境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损害。令人担忧的是,时至今日,新的生态破坏行为还时有发生。
(2) 决策失误导致的生态破坏是最大的破坏。当前首先行政权力机关应加强环保教育,正视存在的环境问题,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要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乃至国家安全。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可见,生态安全与否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祸安危。面对当下的人为生态破坏加剧;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西部应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和掠夺式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注意调制人的经济行为包括城市化活动,辅以生态工程措施,重点解决人为生态破坏。
(3) 切实把握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必须从战略角度研究由此产生的一些负效应如: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人类生态足迹赤字变大;人类活动增加,城市车辆增加、CO2排放量增加、废弃物总量增加,水资源更加紧缺,尤其是城镇密集区的一系列人类对自然重大开发活动,如近两年提出的城际“一小时交通圈”,其正效应是加快了当地物流、信息流、人流,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但从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来看,它破坏了处于生态平衡的原有生态格局,使“斑块”碎化。像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所形成的廊道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尽管它们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在美国,公路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
从全球的视角看,全球范围内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都是关系到全人类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则其拥有的符合二、三级环境质量地面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限,则是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
(4) 认知误区方面 目前大众对生态安全的认知水平还不高。因此,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综合国力的评估中并没有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态资源拥有状况即“生态实力”。尽管我国综合排名不断上升,但据此无法正确地判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就大。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原本就很脆弱,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几乎没有任何约束的掠夺式的“开发”,更由于人们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十分淡漠,使得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生态安全很可能是我们的最薄弱之处。还必须看到,生态系统丧失其功能的速度,再许多地方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那种“等经济上去了再来保护生态系统”的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生态系统功能一旦丧失则难以恢复,重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不设法改变目前的认知误区,像普及国防安全那样对待生态安全,如果再疏于防范,将会使国家处于不利的境地。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