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成为和谐社会最强音

——中国(漠河)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作者:田新程 郎咸仁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0

        8月1日至2日,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举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论坛围绕“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主题,广泛探讨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形成了诸多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交流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对策;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努力创新加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的政策机制,树立了科学规范的创建理念。

        周铁农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文明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出贡献。

        周铁农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进程,重现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有利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观,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把人类文明带上正确的轨道;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周铁农指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重在宣传教育。一要扩大宣传生态状况的严峻形势,让公众感受到形势的严峻性,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以唤起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二要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我们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三要加大“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力度,不断丰富创建规模和内容,不断完善教育功能和效果,让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创建活动真正成为全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平台和手段。

        周铁农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方面共同推进。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繁荣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单位生态教育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加强教育功能建设,逐步使之成为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各级教育部门要逐步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再教育体系之中去,把生态道德纳入教育内容,促进人们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各级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保护母亲河行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载体的青少年生态实践教育体系。各级人大要积极促进生态立法,加强执法检查,在相关法律制度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内容,用法律和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贾治邦强调,认真落实中央对林业的战略意图,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等一系国家战略中的重大作用。当前,各级林业部门采取四方面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二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确保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着力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好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重点抓好各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北方和沿海两大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努力构筑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屏障和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防风消浪绿色生态屏障。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50%以上可治理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6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重点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发展,森林碳汇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三要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撑。要巩固壮大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不断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近期要力争在森林经营、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和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要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形成关注森林、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命名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潜力,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传播形式,切实增强生态文化的活力。通过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

        12名政府官员、专家作专题演讲,共叙生态文明发展大计

        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省级林业、教育、共青团部门的负责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城市的代表300余人参加。论坛围绕“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主题,12名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代表作专题演讲,共叙生态文明发展大计。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作了题为《中国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方向》的主题演讲。她说,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是中国生态文化的宗旨,也是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目前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与前三个时期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分别是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而与生态文明阶段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应该是生态文化。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动和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联合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演讲时说,生态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就这个意义上讲,生态道德建设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水准,必须加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变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变人在自然之上为人在自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变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在演讲时呼吁,继续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力度。要继续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尤其要加大湿地保护工程的推进力度,进一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对现有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并积极开展对已受破坏湿地的恢复,不断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法制建设与科技创新,使湿地保护事业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加快湿地立法的进程,通过立法建立起湿地开发利用的行政许可制度、湿地破坏的处罚赔偿制度、湿地征占用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切实建立起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发展生态文化,为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公共道德保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田德祥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能否实现这个和谐,并不在自然本身,而取决于人与社会能否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动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占有关系,生态文明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也要求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力量去对现有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也就不可能对自然的物质占有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人和人(社会)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个体和谐)所构成的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就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问题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大兴安岭地区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潜力在“山”,出路在“林”,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森林这个大资源。森林是一个有生命的群落,它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的演替规律,单纯地保护森林资源不是我们的长期国策,高附加值地循环利用好森林资源才是我们的真正最终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吴斌认为,如何深刻把握教育与生态建设实践互动的规律,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他建议:加强理论研究,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博士黄宇认为,生态文化/文明是一种基于全球尺度的、长期的、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文明体系。生态文化/文明需要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上:首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可持续社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将传统的粗放型、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其次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摒弃资本主义发展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废弃的生活方式,在人类的欲望和自然的限制之间找到平衡,把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成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再次是价值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树立新的自然价值观、资源价值观,建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念体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孙宏艳演讲时说,上世纪70年代以后,联合国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想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从教育做起,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发展观全方位地渗透到教育活动之中,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以建设一个面向所有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更加可持续的、公正的社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思想看,教育将为可持续发展承担重要的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加以实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从小树立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这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加强认识,将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实践不断落实与传播。在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念,需要科学、系统地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这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探索,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此外,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漠河县委书记王秀国也分别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行了演讲。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码"变色龙"的多变肤色
        导读:一提起变色龙,我们立刻会想到它们变色的能力,然…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