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在生态文明指导下探索环保新道路

作者:周生贤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7

  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

  环境问题实际上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不恰当的经济和技术模式的产物。

  环境问题呈现多层次、多纬度、多因素、非线性的特征,非常复杂。当今世界在环境问题上有两个共识: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具有复杂性;环境问题没有国界。

  在对待环境这个复杂问题上,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同时也有其发展的过程。从世界角度来看,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沉痛的代价,第二阶段叫宝贵的觉醒,第三阶段叫奋起的飞跃。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快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举一个例子,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可以说就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过程的。我们分析过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段历史当中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八大公害写进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

  环境问题导致的人类死亡人数有时候比战争还多。比如,1955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烟雾事件,其起因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光化学烟雾,最终导致400多位老人死亡。

  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由冬季煤烟引起,5天内死了4000多人,这是环境事件导致死人最多的一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战后日本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污染事件,水俣病致死1256人。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环境出了毛病就要在经济政策上去找原因。各个国家都在查找自己的原因,由此就进入了觉醒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就是三本书的出版,我专门进行过研究,认为很有价值。第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作者是美国一个海洋学家。这本书的代表语言是:不搞环境保护,带来的繁荣就是灾难。

  这本书记录了当时美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滥用农药的事情,认为人们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解决,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很恶劣。这本书一出来就遭到工业界尤其是化学工业界的强烈抨击,就连美国《时代周刊》也参与到对这个书出版发行的围剿中。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站出来支持这本书,使之得以出版。因此,国际上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生态文明的开端。

  第二本书叫《增长的极限》,1972年出版。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在罗马召开会议,形成一个报告叫“增长的极限”,整个书的内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不搞环境保护,世界上将面临灾难性崩溃。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形成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被视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最重要的承诺之一,开辟了地球伦理学的先河。

  这三本书唤起了很多人的觉醒。1970年4月22日,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和巨幅招贴画,高呼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口号,将反污染运动推向高潮。

  第三个阶段是奋起的飞跃。这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是三次会议。第一次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人类对于环境的共同看法,会议开幕那一天即6月5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大家都知道,当年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时,我们还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如果社会主义有公害,有污染,是对社会主义的诬蔑。后来,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看到污染,强调环境污染不是小事,我国才出席了这个会议。

  第二次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发展战略。2006年,我国全国环保大会召开,迎来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所谓历史性转变,就是将环境保护完全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融合了就叫转变,没有融合就没有转变,“两张皮”就意味着没有转变。这个转变也是非常痛苦的,美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日本、德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

  第三次是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产生了政治宣言,提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这些例子说明,人们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究竟怎么来看环境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五个角度。首先,把环境保护看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其次,应该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去看;第三,从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去看;第四,从动态发展过程去看;第五,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看。

  第一,十七大把环境保护工作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实际上,环保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因为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环境保护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开着宝马车喝着污水,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老百姓宁肯骑自行车喝矿泉水,也不愿意开宝马车喝污水。

  我的理解,只有将本部门工作与实际紧密结合产生效益才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环境保护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当中,认识提高了,产生了三句话的结论: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把科学发展观当作科学真理来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行动指南来践行。就是说,要真学真用,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要关爱人的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是不健康的,那也不是发展的本意。所以,盲目追求速度是不科学的。

  第二,必须把环境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当中去看。环境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道路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消费模式问题,而最终还有一个文化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不恰当的经济技术模式和制度造成的,所以现在要研究这些问题,要对它进行修正,谈何容易!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事业的本质。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能否生存的问题。人们和自然生态之间的一般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话题,人们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自然环境才能更大限度地、持久地变为现实生产力。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力,只有这个自然力能够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当然,有人说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这些都是对的。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决不放任环境问题不管。

  第三,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当中去看。我的理解,在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在供求关系、消费层次、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要改善生存的方向就是要提高生存质量,对环境的要求就提高了。而社会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难以满足的时候,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要从动态发展过程去看。从人们最终消费的角度,消费也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等。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开荒种地,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这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哪些东西是宽容的,对哪些东西是严格的,对哪些东西是反对的,政府的政策要明确。作为国家的政策来说,像高尔夫球场、大型豪华别墅的建设,虽然社会有这样的需求,但政策导向是要控制的。所以,要放在发展过程当中来看环境问题。这样,环境问题才能跟国民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过去最大的教训就是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成“两张皮”。

  第五,要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当中来看。既然它是一个世界问题,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那当然应该放在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当中来看。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以名人名字命名的新物种 奥巴马被…
        据国外媒体报道,平均每年科学家都会发现15000种生物新品…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