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柳清海 张扬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6

  编者按  
  在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国际态势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这篇文章从文化因素、现实因素和人口发展实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本报今日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挑战,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问题,预示着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坚定地探索并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而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人口发展领域,中国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具有启示意义,可资借鉴。

    人类社会面临着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阅读提示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而尖锐的表现。这种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危机促使我们必须推动价值理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转型,向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迈进。


  文化因素是社会诸多要素中最为活跃、最为深刻的因素,也是最能体现人类智慧、有力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文明形态是文化的最高形式,包括价值理念、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明形态的变革与转型。
  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总是通过对自然的攫取、改造甚至破坏来换取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只是不同阶段的规模、频度和程度不同而已。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对自然的破坏甚至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类拥有了攫取自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人类支配甚至征服自然的观念,激化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强化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财富和权力在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价值观支配下不断恶性膨胀,它不仅施加于人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尊严麻木,还施加于自然,造成环境危机和物种灭绝。社会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用以人为中心的方式评判一切,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而是与自然相对抗,这种“放纵的自由”是难以长久的。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包括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人口剧增、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面积缩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而尖锐的表现。这种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危机唤醒了世人,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旧有框架来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技术解决问题,而必须推动价值理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转型,必须推动文明形态的变革。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我们必须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应当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探索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调整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克制和约束过度享受与浪费,倡导和践行绿色消费;应当形成一种新的国内和国际层面的综合治理机制,促进代际、群体和国与国之间的公平发展。

    中国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

    ■阅读提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飞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里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发展目标来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动乱不堪、积贫积弱逐步走向政治稳定、欣欣向荣,并稳步迈向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总体发展呈现压缩性、复合性的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里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第一,从现实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越来越面临明显的人口压力、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第二,从长远看,中国必须为子孙后代的长远永续发展保持必要而良好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第三,中国不可能像早期资本主义列强那样通过全球扩张来解决或转嫁财富积累导致的国内环境资源压力和社会矛盾等问题,而只能主要依赖本国的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战略去解决问题。
  中华文明中诸多优良的传统精神与生态文明是内在一致的。儒家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的理念,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最高准则,到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主张有容无欲,善待万物众生等。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惜物”的观念,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是同根同源;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或奴隶,而是要做大自然的朋友,与环境友好相处,将仁爱之心泽及草木禽兽,达到天地万物与人我一体的境地,而至于天人调谐之境界。
  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走出一条新型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和深化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并在21世纪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近年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在这一问题上的高度战略远见和郑重的政治承诺。

    中国人口发展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阅读提示

  人是文明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本质上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占世界20%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过去30多年里在人口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行积极的人口发展政策,有效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国成为全世界人类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统筹解决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实践与经验得到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这些实践与经验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是要始终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应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内统筹安排,作为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出台的前置考虑要素,作为科学发展考核评估体系中的硬约束指标,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文明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本质上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只有促进人的发展,逐步实现人的自觉与自律,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协调关系,才能为价值理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是要积极发挥家庭和社区的重要功能。家庭和社区是联系个体与社会的关键节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家庭和社区,充分利用基层人口计生、环保、文化、妇联等公共服务网络,通过法律、经济、教育、科技等多种方式,促进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理念更新和行为改变,这包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和价值体系,提高公众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从日常饮食、房屋建造、节约能源、垃圾分类、卫生保健等多方面促进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鼓励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方参与,形成基于家庭与社区的综合稳态治理机制等。
  作者柳清海系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干部,张扬系国家人口计生委国际合作司副巡视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13大生态博物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以往人们想…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